魂兮歸來《祭特洛伊》
10月
30
2015
祭特洛伊(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7次瀏覽
楊書愷(台大戲劇所研究生)

霜降,微雨,時有風。距離金枝演社《祭特洛伊》於華山廢墟首演,已相隔十八年。扛著獻祭予天地禮讚之旗,導演王榮裕在雲門劇場三度搬演此劇。全長八十分鐘的演出,於露天祭台上,與每一個瞬間的風雲雨霧,草木蟲鳥,渾然一體的演繹出一場祀典。若說藝術到底為何,王榮裕與金枝演社回歸到最簡單的虔敬,敬於天地,虔於人更誠於心。

「收,朝露命身,三千幻影。」

無論如何評述此劇,似乎都顯得多餘。千年前荷馬史詩所揭示的暴力、戰爭和滅亡,千年後如鏡影一般,藉演員之軀與現在重疊。當最一開始,鐘聲響,人群捧著香火,對天地四方躬身頂禮。而後象徵時間萬象的巫女拄杖行來,沿著祭台頌唱歌曲,伴隨噴灑的乾冰煙霧與因潮濕而生的蒸朧,觀禮者開始分不清楚四野到底是人造的刻意為之,還是這樣的天候裡滬尾常有的水氣。整個雲門劇場彷彿因此隔出一個不屬於三界的空間:風吹過樹梢,從山坡上的盡處看去,隱約可見流動的氣旋,配合幽冷的燈光,明晦之間,儼然有一裂縫,從孤寂的時間洪流中被撐起。回過神來,才發現神祇人鬼紛紛從中招來。觀禮者開始疑惑:到底是他們從邊陲之地應召喚而來,還是自己被捲入幽冥之中,腳踏生與死間的模糊地帶。

「死亡的婚禮,有兩位新娘。」

金枝的《祭特洛伊》敘述過去與現在往往重疊。其中特別突出的段落,該是第二場的花嫁。阿戈斯人攻陷特洛伊城那晚,亞格曼儂在太陽神的祭壇前,擄走了女先知特洛伊城公主卡珊卓,奪其貞操,強娶其作妾。婚禮上,在卡珊卓控訴著亞格曼儂,滿身氾濫暴力惡行所發的腥臭味時,時間的巫女與搖鈴的少年招來了伊芙吉尼亞,亞格曼儂鍾愛的女兒。相同的造型,不同的顏色,勝利者的榮耀與戰敗者的屈辱,在這一刻好似兩個相同又迥異的畫布黏貼成一塊。相同曲調的配樂,搭配兩位女性不同的歌詞,雖都高歌滿路,然則一個路上火照道,與死神結親家;另一人翻過千巒山,與意愛做聯親,最終又都指向相同的命運。花嫁的最後,當亞格曼儂獻上親血,心高志大口誦贊歌時,死亡只會帶來另一個死亡的因果關係從此底定。

《祭特洛伊》將演員露出於外的皮膚均塗上藍色,帶著陶瓷感的妝底,在燈光之下,有如出土的古希臘青銅文物,加以略為僵化如偶般的動作:如亞格曼儂初登場時,五指齊張,而手臂高懸身側,腳踩罡步;或者殺戮時的動作特寫,人物死亡後,靜止於臨死瞬間的姿勢,特意使人物偶化的動作設計,整個祭台上彷彿佈滿邁錫尼時期的青銅雕像。具化的時間痕跡侵蝕其上,斑斑點點就像臥倒沙場上的屍體。裹在誇張華麗的衣著下的,是一股陳舊的氣息,更顯得這場演出,充滿招魂獻祭的儀式性。而演員融合民間家將、起乩的身型姿態:如同歌隊的舞蹈,阿基里斯命帕特羅克洛斯代己出征的對舞。加上源自導演王榮裕本身雲門經驗的畫面意象:兩軍陣前各色的旗陣,或者亞格曼儂殺女後,緩緩鋪落的腥紅長緞,流血與死亡,以最直接鮮明的方式,呈現在觀禮者面前。同時,聲音的配置也成功將祭典的氣氛帶入高潮。歌者的合音,旗幟揮動的風響,號角鑼鼓與兩軍呼喝,以及高亢的叫聲:屬於戰士臨死的咆嘯,或者牆內婦孺的禱告、啜泣。觀禮者的感官像是被緊捉著,一同進入瘋狂的,也是殘忍的嘉年華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特洛伊戰爭始自海倫遭帕里斯拐誘。而金枝的版本,卻刪去兩人的戲碼,將古來歷史中,多數佔據禍水一塊的女性,轉變成哼唱搖籃曲,點一盞燈守望歸人,照看幼兒的堅定力量。即便城破人亡,特洛伊之子從城牆摔下時,安度美姬依然哼著搖籃曲欲哄幼兒入睡。當扮演敘事者的少年緩步走向安度美姬時,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時間重疊作夥,彷彿裸身戴鈴,引渡魂魄的少年便是襁褓中未有具體面貌的幼兒,也是屬於每一段歷史遺民的記憶。當不存在的嬰兒終於與母親相聚時,過往的傷痛似乎都能在母親的搖籃曲裡得到慰藉,一如土地包容滋養其上的萬物種種。

「你們種下的是荒涼,收成的就是毀滅。」

金枝演社不說道理,只是回到敘述一個可以存在於任何時空的故事:由殺戮開始,以毀滅結束。因果相生相依,一如開場時少年所說,它是過去,它是現在,它是未來,它有許多不同的名字。過往的幽魂並未逝去,而是停留在記憶的角落,隨時映照著當前的浮光掠影。就像坐在露天祭台裡,各種景物如魑魅魍魎,將無形的力量壓上心頭。當火堆於黑暗中燃燒時,那不是繼承的喜悅,而是對於生命循還往復的無奈哀悼。

《祭特洛伊》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5/10/24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視覺強力的服裝與化妝、渲染的燈光,再予以力度非凡的史詩台詞、演員誇張的身體及強烈的聲音(尤其句末幾字的拖音),好似劇中所有元素都試圖建構出史詩的浩蕩磅礡感,不免過於重了些。 (戴宇恆)
4月
30
2016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