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情喜劇的搬演迷思《移情別戀》
5月
03
2019
移情別戀(犀牛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2次瀏覽
劉紹基(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生)

劇終時,男女主角以質問劇作家馬里沃為什麼他們會移情別戀作結尾。

只看這個結局,若觀眾對劇作家不認識,也許會認為《移情別戀》(又譯《雙重背叛》)為「使用疏離效果打破第四面牆」一類的當代文本。然而,撰寫劇本的卻是十八世紀的法國作家馬里沃(Marivaux)。由此可猜想,劇中種種非封閉、非寫實的安排如與觀眾互動,或者將舞台設計成象徵角色被無形力量控制的棋盤與棋子,同時又在舞台中放置做為演出佈景的雕塑,以及安排一個不說話的天使穿插整齣戲等等,都是本次的導演為引導觀眾思考而添加的色彩。

將年代久遠的劇本搬到此刻的舞台上演出,往往需要很多勇氣、很多心思,才能將劇本從誕生的時空無縫接軌到觀眾活著的當下,使觀眾投入劇情,並在看畢演出後有所得。這次演出,導演就採用了現下劇場流行的手法,嘗試將劇本與時下觀眾連結。

布萊希特的劇場主義,主張讓觀眾在觀看時保持清醒,以免因投入劇情而失去對劇中議題的思考能力。在這次演出中,導演希望引導觀眾思考的問題,自然是人為什麼會移情別戀。此舉尤其在結尾可以見到,除了筆者於文首描述對劇作家的質問,此次演出也在質問前增加了一段男女主角在鄉下小河戲水的片段,該段落沒有真實的佈景,其他角色如時間停頓般在舞台深處觀看著一切。

突如其來的時間跳躍,就像給予男女主角——也同時給予觀眾——一記當頭棒喝,當初他們愛得那麼真摯熱烈,為什麼最終會移情別戀?也理所當然將「愛情是否真的不可靠?」、「真愛何價?」、「真愛有價?」等等問題植入觀眾心中。

對筆者而言,以反思現代的愛情迷思來解讀這個劇本,這劇本無疑是成功的。然而,本劇的英文劇名《The Double Inconstancy》本就開宗明義說明了這個劇本想要描述的是劇中兩個對感情不堅定的主人公,藉著演出他們變心的過程,帶來笑料,以達到娛樂觀眾的效果。在這個前提下,劇中的愛情越兒戲自然越可笑,如果愛情描寫得太真誠,在劇終翻轉時反而會讓觀眾對愛情失望,失去了喜劇效果。

另外,若將劇中的愛情元素視作為「主菜」,那劇中一切嘲諷貴族與平民關係的橋段,則是引人入勝的「配菜」。

高貴的王子路過鄉下,遇見漂亮的鄉下姑娘,不理對方已有愛人而強搶;鄉下姑娘對風度翩翩的王宮侍衛其實暗生情愫,但礙於有情人在先而不便變心;樸素的鄉下小子逐漸被金錢、權力、美色打動;原有貴族怕被新貴族秋後算賬而主動巴結對方等等劇情,強烈地挖苦了貴族的不道德、恃勢凌人、唯利是圖,同時亦描寫及諷刺了小人物的見異思遷、貪財好色。

以上「配菜」,若沒有經過處理並找到與現今社會的連結,觀眾難以將對白消化,而會將劇作家的巧思,視作冗長的說教式對話,觀賞時備感戲劇節奏緩慢,減弱了喜劇效果。

最終幕以揭示王宮侍衛實為王子假扮,給予變了心的兩人一個下台階:因為對方是王子,我們只好心悅誠服,自己所有不忠都找到解脫的藉口。這個嘲諷愛情的結局,反倒是最恰當的大團圓結局。

《移情別戀》

演出|犀牛劇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時間|2019/03/30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八角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