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共生,還是與鬼同悲《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1月
13
2020
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拉風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7次瀏覽
鍾承恩(臺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裡,形式上的鬼只有梅君與睦久母子兩人,昭君與康平夫婦則屬於人的形象,但當劇情走到末尾,食物鏈的層次逐漸明朗,人鬼的邊界卻變得模糊。如同人類社會的不同階級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卻在事實上具有生存優勢的不同。食物鏈的明朗唯有透過階級的衝突才會顯現,而在顯現階級間互相競爭的殘酷性後,才揭露出在生存原則之下,彼此之間並不具有本質上的差異。

這個關鍵的衝突就在於「昭君的選擇」。昭君之所以被歸於人的形象之中,主要還是因為在最後的選擇裡,他背叛了睦久,選擇安穩而虛浮的人類生活。在此之前,昭君的定位其實是在睦久與康平之間游移的。因此,比較人鬼的差異就成為解讀昭君選擇的關鍵。

所謂的「鬼」,無非是誠實地將自己催吐出心聲、卻無人能與他同悲的處境。母親與睦久都是如此,他們都堅持處理自己的痛苦,對於母親的痛苦儘管旁人都可以「理解」,卻沒有人可以與之共情,更多的態度是質疑對方本身就有「問題」;睦久則更為悲劇性,劇中旁人不斷為他套上精神病、同性戀、躁鬱症等病因,試圖來「理解」他的「問題」。實際上,他並不是因為某種病而被環境排除;正好相反,是由於他的「無病」而受到排除。

因為,社會需要將「問題」歸類為某種病症,才能夠去醫治,進而如常地運作下去。換句話說,旁人將睦久安上各種病症其實是為了將個人生活的「問題」消除,所以母親要康平夫婦回來看看睦久是不是病了,昭君在被揭發後試圖以睦久有病來解釋,康平更是以睦久有病來維持自己生活的正常。這背後的思路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如果問題成為真實,生活將無以為繼,所以儘管能夠理解,卻不允許影響生活的傷痛存在,最大的寬容就是成為一種病,但也遲早必須依照社會的期待去好起來。

相對而言,康平則是人本基礎下務實主義的具現化,他自述「我這一生沒有不開心的時候。」表態了理性掛帥的冷漠,在具體行為上也可以看見他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利己」的。他的言行不一,思考模式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導向,但卻也挑不出甚麼重大的道德瑕疵,正如睦久對母親的慈善事業的批評:「很虛偽,但也不犯法。」他所代表的是標準的模板──一個排拒情感、唯物質、傳統家庭建構的人間嚮往。本身設定為藥廠行業,認為「精神病是被製造出來」,在劇中也透過確認來親手建立了睦久的病,反襯了上述現代化對人的醫治策略。

因此,昭君最後的選擇,實際上是扼殺了之於社會的不正常的自己,披上虛浮的人皮外衣,以真實的情感為代價,換取安穩的生活。彼時昭君還是最能與睦久共情的人,此刻的這個選擇瞬間將一度模糊的人鬼分野,在現實的處境下區隔開來。

最後的末尾,人離去了,本應同病相憐的群鬼,卻依然無法同悲。母親拒絕兒子的擁抱,一個邁向死亡,一個形單影隻。與人共生或者與鬼同悲的問題,即使擺在處境類似的母親身上,他依然選擇了前者,而拒絕接受一個不正常的兒子。當擁抱悲傷的只剩下屍身,是否注定鬼只能獨活,而不能群生。

《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19/12/21 19:30
地點|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華人家庭倫常之外,這個作品還說了什麼?如果單以華人家庭來解釋整起悲劇的發生未免也太過蒼白,甚至是歸咎給外力的不負責任。家庭的問題不僅存在於過去記憶,也在於人本身──是人的欲望,對於被認同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才導致了衝突。(宋柏成)
12月
26
2019
重寫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的重要劇作《群鬼》,將看似對立的東、西方文化融合,又能貼近台灣家庭社會本質、引起觀眾的共鳴。盤旋在疾病與各種親密關係之間難以梳理的依存連結,一探我們身邊縈繞不去的「鬼魂」。(洪嘉聲)
3月
05
2018
「劇場性」與「戲劇性」的矛盾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裡並沒有解決。而我個人覺得正是這樣無能解決的矛盾才是《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重寫經典的價值所在。藥方畢竟是開不出來了,舞台上無法休止的虛實與真假之辯是《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對易卜生原著最有力的回應。(許仁豪)
2月
06
2018
《鬼》的價值正在於,它清楚架起「自我——社會」這條陰暗、巨大甬道,事實上除了趙睦久以外,任何人都能被放進相同模型檢視:以世俗為圓心、個人為圓周,每個人都正在甬道裡上演屬於自己的《鬼》。(張敦智)
12月
30
2017
文字直截揭示了角色的對白及行動,儘管台上的角色不是默不作聲,就是寂然不動。文字蟠踞了角色的思想,接管了角色的行動,同鬼一般糾纏不清。(涂東寧)
12月
22
2017
簡莉穎與許哲彬編導合作,確實讓台灣現代劇場長久與「寫實主義」斷裂後,重新接地氣回到「寫實主義」的路線與展現當下的風貌。特別是簡莉穎的劇本創作,著重台灣在地歷史性時間的聯結與延續,紮實的田野調查與訪談,讓她得以避開一些同儕文藝青年書寫的感性抒情與耽溺。(葉根泉)
12月
19
2017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