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著,就好《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8月
10
2023
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9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先前《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從2021在四四南村到2022演進臺中國家歌劇院展露佳績,活性界面製作帶著百老匯授權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以下稱《N2N》)再次唱進臺國家中歌劇院,甚至在第二週最後三場緊急加開席次,除了品牌經營與行銷策略之外,足見台灣音樂劇在觀眾的培養這一塊已然有成。

《N2N》講述在美國重度躁鬱症患者Diana 一家四口的故事。《N2N》中文譯做近乎正常,什麼是正常?怎麼樣叫做不正常?做為人類,人性如此相似;做為個體,每個人的慾望和需求所折射出的行為卻又截然不同,作品所觸及的議題映照當代社會的現況,藥物濫用、心理健康、失親之慟這些難以啟齒的疼痛都會讓自然呼吸變得辛苦,不正常的生活反而成為一種常態。

以親情為起點,貌似平凡的小家庭,因為事件(兒子死亡)產生衝突(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引發的家庭問題),經歷一連串的波折,最後有個美好的結局,典型的故事套路。簡單安全的敘事結構中,聲音的細節顯得更為重要,鐘琪飾演的Natalie 前半段聲音中帶有因為不被理解、憤怒的疏離感,到了後段與母親和解後聲音的線條多了點撒嬌的溫柔,細節的處理貼合著角色的變化。作為音樂劇,此作有極大量的演唱,歌曲扣合劇情緊密流動,歌曲進入的時間點自然流暢,傳遞隱藏在語言背後飽滿複雜的情感,氣音、母音的發音精準漂亮,咬字力道拿捏得恰到好處,演員的聲音在空氣中你來我往,有揪心有控訴,放大情緒的渲染力,強化觀眾的共鳴。

身體上的疼痛可以透過吃藥手術,進行預防、抑制或者修復的處理,無形的疼痛會讓患者產生精神上的情緒閉環,最後變成刺青烙印在靈魂裡。Gabe (Ellis Gage 飾)如鬼魅般的走位,忽隱忽現地穿梭在樓梯、窗口,其中一場兒子在二樓俯視正下方病房中討論是否要進行電擊療法(ECT)的眾人,隱喻他操控母親的正常與瘋狂,這一幕的設計令人不寒而慄。


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令人玩味的是劇中角色們的名字也藏著巧思,由賈培德飾演的醫生Dr.Fine 與 Madden,Fine 可以解釋為很好、沒事,或是──正常;mad 和 madden ,都有瘋狂的意思,醫生Madden 這個角色一出場就展現了搖滾巨星般的瘋狂,拋給觀眾一個有趣的疑惑:具有判斷標準的人正不正常?!故事主角一家人的姓氏 Goodman 情況卻一點都不好,Goodman藏著對角色境遇的諷刺。歌曲《超能力男孩與隱形女孩》(Superboy and the Invisible Girl),一個是無實體的幻覺,一個是長期備受忽略的真人,這裡詮釋了兩種「看不見」的意義。

電影《在一次勇敢跳躍》裡有句台詞:「其實,好好活著是特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悲喜,對他人來說再平凡的小事,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從來不曾擁有,你和我和他都是在希望與痛苦中擺盪,長期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Diana(張雅涵飾)也曾經是個明亮璀璨的女孩,直到在女兒Natalie(鐘琪飾)身上看見挫敗、自慚的自己,意識到疼痛根源是自己無法面對兒子的逝去,接受殘缺的事實,才能放過自己,與自己、與家人和解,直面自己的脆弱反而成為她重整自己的能量。如同歌詞所言:「痛苦是真實的,那就是擁抱感受的代價。」好好活著並不容易。

《2023夏日放/FUN時光—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NEXT TO NORMAL— Broadway Rock Musical》

演出|活性界面製作、臺中國家歌劇院
時間|2023/07/30 (日)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