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孤寂《曖曖》
6月
05
2018
曖曖(大事件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4次瀏覽
許仁豪(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曖曖》說了一個典型的通俗劇故事,相戀多年的男女主角安生(陳冠瑋飾)與美琪(李易璇飾),愛情長跑多年後終於即將修成正果。然而就在步入婚姻的神聖殿堂之前,突然殺出了程咬金,露露(朱殷秀飾)來到美琪家裡,揭露了她與安生偷情而懷孕的秘密,掀起波瀾之際,面容毀傷蟄伏網路的吳旭(黃盛煜飾)突然與美琪搭上線。原本安然無恙的安生與美琪,生活掀起了軒然大波,兩小無猜的純愛故事瞬間染上了奇情異色,歲月靜好的婚姻生活至此嘎然而止,留下了悔恨、復仇與無盡孤獨的人性荒涼。

就整體故事情節來說,《曖曖》沒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手法,但是故事尾聲留下的空間可以算是神來一筆。情節走到最後把觀眾帶向了一個懸念:我們回到了安生與露露駕車出遊,車子拋錨的一幕。兩人下車,反覆對話之後,安生因為罪惡感決定不搞露露,幡然悔悟而離去,留下不知所措的露露,頓失所依的露露此時想起網友吳旭,在網上對吳旭說了一句「我該怎麼辦?」之後,戲便落幕。

情節走到了最後《曖曖》的戲劇性張力開展出來,留下了一個值得玩味的懸念:到底安生有沒有真的把露露的肚子搞大?還是這一切不過是露露與吳旭的復仇計畫?

這個懸念扣緊了整個故事核心的道德提問:到底誰該為這個悲劇負責?我一方面對於這個尾聲的開放性感到驚喜,一方面又不免感到不安。如果這樣的開放性強烈引導觀眾去思索故事的「真相」為何,觀眾難免要落入通俗劇「揚善隱惡」的觀戲心理,在內心小劇場對眼前的悲劇進行道德審判。如是,《曖曖》終究變成了一齣人情推理劇,把悲劇的根源歸因於家庭生活不健全而內心扭曲的露露,以及因為外表殘缺而仇視世界的吳旭,兩個「殘缺之人」所行之惡破壞了「美麗善良」男女主角的幸福生活。

但是我認為《曖曖》最為令人激賞之處不是其所說的故事,而是其善用劇場媒介特質,說故事的方法。我不清楚導演林羣翊與編劇劉凱榛互相工作的方式,但是從演出本身來看,《曖曖》的戲劇結構並不遵守傳統情節劇因果環環相扣的開展模式,而是以充滿詩意的副標題――比如串流、露水、世界上最舒服的角落、直到天光…等等――接連串聯起來的小品片段式演出,有些小片段以傳統寫實的方式展演人物關係的變化,但是更多的片段以高度風格化的表演來表現人物內心幽微的世界,還有從人物內心世界所輻射出來的當代生活思索。換言之,演出的形式在「再現」(representational)與「呈現」(presentational)之間交互開展,讓《曖曖》從一齣以發展曲折情節為第一要務的都會男女偷情通俗劇(melodrama)俗套跳脫開來,進入到「前衛戲劇」(avant-garde theatre)發展以來,透過劇場美學元素實驗,呈現人生存境況的哲學性思考的目的。

然而就演出實況來說,導演與編劇之間的平衡似乎還沒有拿捏好,以至於在「再現」故事情節發展與「呈現」人物內心幽微之間的結構比例與節奏掌握似乎還沒有找到協調。這也是我害怕演出尾聲的開放性懸念會強烈引導觀眾把戲看成了一齣「找出兇手加以譴責」的通俗劇。

我認為《曖曖》的成就在於演出形式的實驗,還有透過實驗手法拋出來的連串問題。手法與問題,互為表裡,緊密相扣,把當代人生活在數位時代的孤寂感表述到位。

劇場作為一個古老的媒介,在這媒介場域發生的溝通需要人與人肉身存在同一時空。這樣的媒介本質與數位時代媒介的溝通方式背道而馳,在這樣一個古老的媒介場域,該如何表達出數位社群媒體時代溝通與人性的問題?最近看的幾齣戲都嘗試運用劇場與數位媒介屬性之間的落差,實驗呈現手法來強化提問的方式。我想在這次的演出,《曖曖》做出了一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形式實驗。

比如舞台空間的運用,以前突式舞台(thrust stage)的形式讓觀眾環繞表演區,產生一種親密感,然而這親密感卻又映襯著數位時代愈是喧囂,愈是孤寂的生存況味(其中透過形式化獨白、非寫實對白與線上交談投影三者的交叉作用,以展現交友軟體改變人與人關係的表演最為突出)。舞台上四桌十六椅工整分布上下左右,中間留下一個像是伸展台的貓道,上方出入口邊上變化投影,影像的設計與燈光、音樂,還有演員透過麥克風變聲等等整體技術的搭配運用,隨著演出氛圍與主題產生變化,做出了不少令人驚豔的橋段。

在諸多跨媒體(intermedial)表演的討論裏,劇場運用數位科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運用投影或是燈光秀的重點不是製造景觀(spectacle),而是如何讓投影、聲音與其他科技的運用,有機融入表演的肌理,讓媒介本質彼此互涉,提出關於人生如何再現、科技如何改變人性等等批判性問題。

《曖曖》的投影、燈光、聲音以及表演走位等形式的交叉實驗都指向「科技如何改變人性」的核心提問。虛擬的身分,表演出來的高潮、墮胎的片段、聊天紀錄與真實記憶、線上對話與肉身互動的對比性展現…等等議題都在演出過程裡被拋出來,直指當代數位生活當中人生存的核心問題:當人的身分、情感、人際關係、記憶與價值都被數位化之後,真與假的界線何在?肉身與虛擬ID的自我是否同在?自我與他人/社群的邊際如何再確認?公與私生活的分野在哪?

我想劇末那開放性的懸念,如果能引導觀眾對上述問題進行更強有力的批判思索,那《曖曖》的戲劇性張力就會更有價值。但是如同前面所說,《曖曖》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尚未找到「再現」故事與「呈現」議題之間的協調,如果能再繼續實驗,調整結構,《曖曖》內涵的光終究會大放異彩。

對於這個高雄在地的年輕劇團我滿懷期望,不論就編導或是表演來說,我看見年輕的一代即將改變高雄在地的文化生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再也不擔心高雄被邊緣化,因為我看見這群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從在地的土壤長出,卻用了最前沿的方式對當代生活最尖銳的問題提出了看法。在數位科技宰制的時代,他們回歸劇場媒介的美學本質性問題,從真實生活的焦慮與不安出發,對於數位時代的人性與存在問題,呈現了他們最誠摯的觀察與追問

《曖曖》

演出|大事件劇場
時間|2018/06/2 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281展演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