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課題無法避免《伊骷嘶》
10月
05
2015
伊骷嘶(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8次瀏覽
黃明德(策展人)

《伊骷嘶》的劇本源自1973年Peter Shaffer的《馬》(Equus),一夜刺瞎六匹馬的少年與心理醫師的對談,對比出生命中純然的熱度與世故的冰冷。在逐步解剖少年病因的過程中,觀眾全然感受著詭譎的氛圍,或前進、或猶疑、或止步不前。

就感受來說,這部戲又可以從聽覺、視覺、演員為載體的部分來分析述說。就聽覺來說,由於劇本翻譯處理的脈絡十分雜亂,大部分的台詞保留了原文劇本翻譯為中文的尷尬與難以理解。當觀眾想要透過台詞與演員裝扮來讓自己沉浸於編劇家的八零年代,總會出現為了貼近台灣觀眾所改編的情緒性字眼,唐突的讓觀眾積累的幻象打回現實。缺乏一致性的特點正顯現了劇團在劇本的處理上,有刻意避開改編最艱難之部分的僥倖心態。聽覺的另一脈絡,則是場上的六把椅子。因應劇情發展,場上的椅子會由演員拖拉與敲打,並伴隨著演員的呼吸聲製造馬匹的存在以及緊張感。此實驗讓整體質感提升,並形塑出整齣戲的記憶點。

視覺的部分,則由演員的身體與舞台構成。此次演出,演員身體的質感令人捏把冷汗。就人類的角色來說,母親與醫生較為自然,卻也因此更明顯的對比出父親與小可的肢體僵硬。尤其是同時飾演父親與馬場主人的演員,兩種角色雖有明顯的身體變化,卻像是全然的實行指令,而非吸收再轉化。舉例來說,父親的態度雖嚴肅,過度的肩膀僵硬卻凸顯了其演員在舞台上的生澀與缺乏訓練;馬場主人的節奏雖緊張,毫無呼吸與斷句可言的跺腳卻帶出了身體的輕浮和不安定。飾演少年的演員,在前期相當流暢,最後的表現卻令人感到錯愕。全裸之後不僅無法脫去肉體的枷鎖,反而被他者的觀看與自我道德的限制給雙雙綑綁,其使力夾緊的窘態令觀者相當難堪。試問,在極度崩潰的情緒之下,肌肉又怎麼可能控制在違反力學的範圍內?除此之外,雙面舞台實為兩面刃,其使用也不可不慎。在兩面皆有觀眾席的情況下,除了能讓演員無死角的被關注,也同時讓觀眾彼此關照。晚場演出時,不知是對面的觀眾太過疲倦,還是其氛圍走向死胡同的令人窒息,其沉沉睡去的模樣實是讓人啼笑皆非,並加深了對戲的疏離,殊為可惜。

落幕之後,讓我思量的並非劇情,而是演員如何成為載體?常吃螺絲、因情緒過於激動或節奏稍微加速而讓台詞化成令人完全摸不著頭緒的空泛內容、以及身體與語句不一致等等,不僅成了整齣戲中讓人不斷出戲的主因,更是大幅削弱了劇情本身的力度。也因為演員們的身體與聲音沒有足夠能力來撐起角色,本能的使用便不斷浮現,最明顯的莫過於少年於崩潰之後所陳述的台詞,完全被情緒牽著走的演員像是失去控制般的爆裂。如果,演員僅能靠本能來發洩,而輕易地失去劇本的依附,那觀眾又何必進劇場觀看演技的賣弄,而不親至精神病院感受病人的真實?如何使演員成為載體,實為當今劇場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伊骷嘶》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5/09/12 19: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次聲音合作取決''Inter'',以導演主導的方式,加入身體跨域的聲音的表現。這個選擇也增加演出的飽和度,相當值得鼓勵嘗試。 (李承曄)
10月
05
2015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