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為敘事物件的《∀∅⊧∞》
10月
19
2022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8次瀏覽

飛人集社劇團自2010年開始主辦「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進入第九屆,宣稱是在台北活動的最後一次,同時使用不同的規劃模式,將原來的三區散步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

在尼莎颱風帶來的風雨中,筆者參與了今年唯一於城區進行移動式觀演的散步路線【1】,走訪了三處不同地點,其中《∀∅⊧∞》所在的空間類型迥異於其他兩個作品,運用巧妙,且將表演者的肢體作為重要敘事物件的手法,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操作肢體以為物件裝置

在《∀∅⊧∞》,當觀眾被引導進入建於1940年的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2】,先經過原屬佛堂的空間,然後,較一般日式宅邸寬敞的緣側(廊道)即是可供席地而坐或站立的觀眾席。首先,大家的視線向著室內,通過垂放一半的紙窗之下的隔門看見茶室內占滿整個房間的巨大紙質裝置,趨近和服造型,白紙為底,拼貼報紙為主。

靜默中,漸漸紙面動起小小的波瀾,微微似有若無的女聲哼唱,然後慢慢的有手從紙的縫隙浮出,又或緩緩舉出一隻腳,自我雕塑成一個刻意彎曲的角度,供人凝視,又或局部的頭首露出,又或人體匿跡於整片的紙面下,潛伏也擾動著,揉捏擠搓出各種變化的紋理形狀,不斷傳來窸窸窣窣的聲浪翻捲。整場演出始終沒有使用言語,相當細膩的變化節奏,可說貫穿全作,創造了幽微美感,與現場環境的氛圍相得益彰。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於此,相較於以過往歷屆多次觀賞經驗而言,超親密小戲節長年致力於將表演置入於日常生活場域,開發當代偶戲的可能,諸如:麵包烘焙、手機、肉片串烤、盥洗用具、玩具、光影、投影等等,不勝枚舉。筆者認為,本次作品的前述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演者的肢體部位被劃分先後地獨立使用,個別成為敘事展演的物件,將人作為操偶者或物件的界線予以撥弄,確為一次物件/偶形式的別緻創作;二方面,延伸至後半段的演出,具有舞者身體質感的獨角演員,從茶室、起居室、緣側一路移動,安靜、全神貫注的狀態,格外讓人感受到一種身體的存在感。

身體感與空間感的共感

也是在表演下半段,觀眾的視線隨著表演者的流動而移轉,然後調動為面對日式庭院。當下,場邊工作人員將朝向庭園的緣側玻璃拉門一一推開,立刻消除了室內和戶外的分隔,使得表演文本原有的空間感一瞬間向外展延開、放大,同時,淅瀝的雨聲清楚的提醒並促成觀眾對於室外環境的意識,一瞬間人與天地自然的互通聲息,成為何其動人的時刻!或許應該還有颱風不良天候所產生的影響,賦予了某種戲劇張力,看著走入雨中庭園的表演者,緩緩踏過水淹的泥石,步步跨向蓊鬱深處,末了,以一抹微笑收尾。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最後回到作品的命題,《∀∅⊧∞》,在觀演後才去查索這一串數學符號,勉強翻譯成:對於所有的空,蘊含了無限,是為真。筆者無意按圖索驥,因為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註解:


  1. 這個單元命名為「包區」,以晴光街區為活動範圍,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安排觀眾三種不同觀賞的順序;各節目之間分小隊帶領觀眾以漫步方式串聯。筆者參與的是「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2. 據網路資料,紀念館「原為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首任校長林挺生博士一家的居所,林家後代陸續遷出後成了人煙罕至的廢墟,也因如此這裡的綠意更加蔥鬱盎然。97年由協志工業振興會林蔚山理事長捐贈給校方後,重新整修古蹟活化校園,2011年重新開放成了大同大學史蹟館」。ETtoday旅遊中心綜合報導(2019 年 03 月)。 〈事前申請才能進入!藏身大同大學秘密日式老宅邸、清幽庭院〉。ETtoday。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406782.htm

《∀∅⊧∞》

演出|薛美華、陳詣芩
時間|2022/10/16 15:00
地點|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