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新南做為原點的翻轉《馬克白後傳》
5月
22
2014
馬克白後傳(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0次瀏覽
劉崴瑒(台灣大學戲劇系學生)

莎士比亞的劇本中,《馬克白》一直帶有神祕的詛咒色彩,在劇場人之間,常常用「那個劇本」來取代,而不直接說出它的名字。但編劇David Greig卻偏偏選了這個劇本做延伸,並且不如大家預期的延續悲劇色彩,用生動的角色、幽默的言詞交鋒,把沉重的歷史議題鋪排成更貼合於生活,讓人可以清楚感受在時代巨輪下精緻且細微的,身為人的種種情感。

而這齣英文名為”Dunsinane”──指涉蘇格蘭的丹新南城堡,馬克白葬身之處──的作品,又如何與《馬克白》發生連結呢?故事從馬克白死去作為起點,續寫在英格蘭攻破蘇格蘭之後,整整一年內關於「入侵者」與「維持秩序」的拉鋸、介於「混亂」與「和平」之間的平衡。有趣的是,馬克白夫人在劇中不同於原《馬克白》中所描寫的發瘋而自殺,而化名為葛羅合(Gruach)以一個堅強、勇敢並且聰明的形象活著,藉由自己在蘇格蘭部落中仍具有的統治正當性,同時與英格蘭將軍西華德(Siward)周旋,於此鑑照出作為軍隊統帥的武力與具有英格蘭王室但卻軟弱的馬爾康(Malcolm)兩人面對國家認同、民族融合,試圖簡化、二分的情形中並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

這樣形象的翻轉,似乎也可以呼應最近持續沸騰的歷史課綱微調議題。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一般認為是為了阿諛國王詹姆斯一世所作,因此對於馬克白及其夫人有許多負面、偏頗的論述。而在《馬克白後傳》裡,編劇大衛以葛羅合之口,替馬克白做了這樣的辯護,「每一個國王都只能統治不到一年。但是,我的國王,統治了十五年。」另外則是當葛羅合在年輕士兵詢問她是否為女巫時,用非常詼諧的語調來調侃迷信與造謠的荒謬。以不同的視角切入,提醒著我們藝史事實與歷史論述中潛藏的價值判斷,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應如何面對自身歷史。

筆者個人很喜歡編劇筆下馬爾康這個角色,看似可以一眼看透但卻有什麼不透光的黑色地帶。在政治立場上,他看起來是決定隨眾浮沉的漁父、樂不思蜀的劉禪;面對西華德一次一次徒勞的勸諫,直至秋天的焚殺蘇格蘭人,兩人在宮廷再一次赤裸裸地對質,而馬爾康這樣地訴說關於和平:「你以為和平是一種自然常態,而矛盾衝突是偶發性的,但其實完全相反。和平只是大海死寂的表象,少見而美麗,且幾乎不可能存在。和平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在殖民與統治之間,他清楚地知道秩序的可能性遠遠超乎表面的形式,所以他選擇做個軟弱的人。而相對於西華德執行的「必要之惡」,究竟孰是孰非,可能也只有時間可以做出公允的評斷。

年輕的士兵用家書的形式貫穿四季的輪轉,擺脫統治者霸權的敘事觀點,從一個人的角度進行真切的訴說,讓我們對於歷史帶有多一點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替生活編年。而當一切我們可以說的事情都說完,彷彿就回到整個舞台最原始的設計──在凸起如山丘般的階梯頂端,一個陳舊的十字架,像是命運之神般冷冷看著我們哭、我們笑、我們想要說的事情、以及真正發生的所有。

《馬克白後傳》

演出|蘇格蘭國家劇院X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時間|2014/05/09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