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負像的堆疊與宣洩《Her Solo她的悄悄話》
10月
07
2019
Her solo她的悄悄話(妮子派對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1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這是一個男性缺席,卻又無所不在的現場。據演後座談時導演丁怡瑄提及,妮子派對劇場第三號作品《Her Solo她的悄悄話》(以下簡稱《Her Solo》)靈感源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四齣劇作中的四名女性角色,包括《馬克白》(Macbeth)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哈姆雷特》(Hamlet)的歐菲莉亞(Ophelia)、《奧賽羅》(Othello)的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及《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茱麗葉(Juliet)。劇作提供四名現代女性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有一個發聲短講的場合能任思緒奔走;四段獨白看似彼此毫無因果,擺在一起卻意外產生對話空間,劇場乘載了語言之外的負像世界,層層疊起,卻往黯夜傾去。

潔白的牆面、地板及高低垂吊的白布幔之間,四名黑衣人以「肋骨」展開幻界中的對話,些許陰冷、未知、詭異的輕笑彷若將為自己所搭建的靈堂推送至觀眾周圍。燈光明滅,其中一名黑衣人回歸演員狀態、拾起台口麥克風,向觀眾分享一段彷彿親身經歷過的回憶,有些令人辛酸、有些看似雲淡風輕,暗場後的投影揭示接下來「她」的角色,於是四人便以一人獨白、三人烘托/映照的形式共同啟動一段「她的悄悄話」。《Her Solo》就在演說、投影、獨白不斷重複的過程裡,向觀眾展現真實存在生活周遭的「她」的日常與內心小劇場,不斷切換在場/不在場/再現的跳躍空間及他說/我說/替她說的跨域語境,使一個小時的演出蔓延開來,進場前、離場後的時空負像,悄悄與戲本身接連起來。

首先出場的「馬夫人」李麗華(徐伊旻飾)是一位立委的太太,因遲遲未孕,丈夫鮮少在家甚至可能在外有小三,於是她靠數也數不清的少年在自家床上達到無數次高潮,來換取戰勝老公的幸福感,場上不斷重複數著1到12的聲響,搭配不斷噴落的淡粉色汽球,不只暗指時間鮮明的存在,也凸顯一顆顆流逝的卵子有多麼無奈與無謂。第二位上場的邱鐵男(邱正豪飾)始終期待著「男伴」能放下女友與他結婚,但兩人的關係在七年來可能僅是出差時的炮友。接著登場的戴詩穎(李潔凌飾)是一名長期受到丈夫家暴的家庭主婦,她深愛小孩以及這個家,她相信丈夫是因為愛她才會打她,不論發生任何事,只要回到廚房做重複、熟悉的料理,一切都會沒事,生活會繼續下去。最後出場的朱美玲(吳秀湄飾)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同事的弟弟儘管小她十五歲還在念大學,卻向她求婚,而兩人竟也步入禮堂,過著一人年輕氣盛經常帶只是「朋友」的女生回家、一人神經兮兮付錢要他的同學幫忙抓姦的新婚生活。四段全然斷裂的情節,竟在最後朱美玲一句感慨的絮語:「時間對女人真是殘忍。」串聯收斂,扣回第一位角色李麗華失眠不斷倒數、歲月不停逝去的悲歌,也緊扣第二位角色邱鐵男對「男伴」而言,這輩子始終不是真正的女人的莫可奈何;第三位角色戴詩穎也深陷在時間的慣性中,遁入遭受家暴後還是要顧家顧小孩的迴圈,當然也警醒著朱美玲:用再多的保鮮膜包覆自己,十五歲的差距仍是差距。時間不會善待任何一個人,但同時也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殘忍的不是時間,而是悄悄話裡,那位無所不在的「男性」。

《Her Solo》提出時間之於女性的關係,在叨叨絮絮的情緒洪流裡,顯影的並非僅是表面上樂觀的自己,多的是負像中那極其矛盾、猶疑、錯亂的「男性眼中的她」。所謂「她的悄悄話」如此旁觀的第三人稱視角,事實上在《Her Solo》中顯現的是親密、直擊、關懷與心境上的淨化,尤以戴詩穎段落的物件運用最為亮眼。她瘋癲似的向我們透漏深受丈夫痛毆的同時,口中卻喃喃自語:「沒關係……我愛他……我愛我的小孩……打蛋、加鹽、倒油、煎……」,此時其他演員手中不停捏著「液態玻璃」,使其發出細碎繁雜的惱人裂聲,此舉設計在彷彿靈堂的舞台空間烘托之下,令人產生時間暫時停擺、心境全然投入的精神錯覺,簡單卻也恰到好處。

四名角色的遭遇雖無法構成世界全貌,但不可否認《Her Solo》情節安排深具真實的想像空間,對照靈感來源的莎劇角色,此劇雖未如角色原型有諸多深度可探尋,卻妙在若將四個片段擺在一起思考時,似乎以「性別」為出發的主體便有了四度相互對話的空間。四名角色互為表裡,也可能是同一個人。《Her Solo》令筆者想起今年臺北藝術節的《島嶼酒吧(臺北版)-地瓜情味了》,以「地瓜」、「調酒」串聯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新住民抒發對於「臺灣」、「島嶼」的共同/異化想像;也令筆者聯想起今年花蓮磯崎部落所演出的東海岸環境劇場《INA卡拉OK》,以「女性」、「空間」為主題點播、延展一位位部落媽媽的內心世界,同樣皆是透過「給心聲一座舞台」來探究「對自我的認同」。

從負像回到正片,《Her Solo》以「沒事就好。」為結,筆者所觀賞場次劇終時,正好有一陣響徹的救護車聲呼嘯而過,從黑暗、陰冷的悄悄話劇場走向灑滿陽光的溫熱室外,如果可歌,就一起歌;可說,那就儘管說出口吧。

《Her Solo她的悄悄話》

演出|妮子派對劇場
時間|2019/09/22 13:30
地點|高雄建軍跨域基地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