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漂泊,溫度剛好《單身溫度》
3月
18
2013
單身溫度(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1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綠光劇團《單身溫度》雖以王鼎鈞同名小說改編,但劇本只擷取小說十二個單篇之部分(主要為〈土〉、〈單身溫度〉、〈不是純吃茶〉),勾連為一齣以老兵「華弟」為核心的回憶故事。王鼎鈞自陳,「短篇圍繞著『鄉愁』寫成,鄉愁無可排遣,也許遁入愛情可以得到救濟,但愛情的追求也沒有結果,顯得『好個淒涼的我』!」(1988年新版,作者自序)鄉愁是底緒,愛情是浮萍,漫漶成畸零變形的一汪苦海,編劇吳念真牢牢抓繫鄉愁、愛情兩頭,創造出一個身分為來台老兵的八十歲華弟,半生與愛情錯身,以及「鄉愁在哪頭」的當代詮釋。最終一幕,華弟喃喃獨語「暖暖的,真好」,此時落英繽紛,新綠早發,正向的溫煦力量瀰漫全場,幕落。

作為向文學作品禮敬之作,《單身溫度》不僅取材原著,更有大幅度「新詮」。此因小說成書於1970年(原名《單身漢的體溫》),書中人物停止於1970年,自不可能有劇中101大樓高聳矗立的「未來圖像」;書中鄉愁羈困,作者未正式提解,編劇安排華弟返鄉,再次患了水土不服之症,得吃台灣水果──呼應第一幕〈土〉篇,華弟必須服用離開大陸帶著的一瓶家鄉泥土──方能治病,以此託出「他鄉變故鄉」結論不言可喻。為貫串愛情主軸,劇本讓華弟分別與醫院大陸籍女護士、身世可憐的隔鄰養女、冒名頂替姐姐來台的初戀情人之妹、賣身養家的台籍養女,分別有一段若有似無之情遇,頭尾相連,合情入理,但也非原著本意。

《單身溫度》十二個單篇彼此並不相干,雖有華弟其人,或作為主人翁,或作為旁支人物,但總的來說,貫串民國四、五十年代漂泊寄旅的外省人與當時台灣社會若干現象,結構歧奇,似從華弟眼中窺看一幅乖離荒疏人心圖像,正是作者寫作的五十年代台灣窒悶、無路可出的生存處境。然,搬上舞台後,這幅歷史景觀已被改寫為戰後台灣七十年流變速寫,並且跳躍前進,且以寬容、溫和態度視之。從一開始八十歲華弟彷如靈魂出竅遊離病床外,用旁觀敘事者口吻倒述半生,一旁安養院看護急救,視如己親,宛如「親人」開始,寬容已然定型。

老兵形象,鄉愁書寫,文學作品不乏先例,戲劇舞台上《寶島一村》、《西出陽關》亦曾敷演。《單身溫度》直面老兵,尤其是單身老兵,情慾無從寄託,仍然正面書寫,並不時穿插詼諧。值得肯定卻也困難的是,如何重現民國四、五十年代氣味?上半場不論是外省阿兵哥、廣播員,隱密曖昧的咖啡雅座,美國大兵影響下的喇叭妹、旗袍妹茫惑感,都因逼真度不足,致使氛圍疏離(雖然,兩位年輕演員梁正群、張靜之演得十分誠摯);一直要到下半場,哭線漸次逼近,驟聞大陸親人死訊,以及羅北安、姚坤君兩位資深演員老妝上場,時空來到今日,相隔數十年再見唯剩喟嘆,緣份早已相錯,此時,劇場氣氛終於完全凝靜,觀眾移情投入,席中並傳出啜泣聲。

「要幸福喔」一向是綠光招牌口頭禪,編導採用定格敘述手法,九場戲彼此獨立,人物無一例外,都在尋覓幸福。緊密對話試圖框以寫實;壓抑色調影像暗影流動,即使滿樹繁花,亦見一片滄涼;半裸桁架屋宇景片,照見「家」的空虛浮盪;兩場年夜飯獨飲畫面,尤觸人心弦。只是,歷史並不只這些「寫實」而已。老兵鄉土與國家認同並不如此單純,是否真如劇中依歸台灣?老兵的情慾去處是否與忠貞一同?…這些真實/寫實無比讓人困惑。但《單身溫度》至少成就一場情感交換場域,離鄉的、失親的、無愛的、共同取暖的、相互慰藉的,在「暖暖的,真好」肯定句裡,找到最大認同,再次證實:劇場就是一場幻覺,也證明:暖和的溫度對多數人來說,剛好;烈酒燒口,冷酒傷情,也就免去了吧。

《單身溫度》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3/03/1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