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迴屈讓之間《李白》
2月
28
2012
李白(2012北京文化週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8次瀏覽
紀慧玲

暌違多年之後,中國最響亮的戲劇藝術殿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帶來《李白》。這齣戲首演於1991年,冰封逾十年,2004年才得重見舞台,名列經典系列,今年(2012)北京人藝將輝煌慶祝創院第六十年,一系列經典在首都劇場將輪番登場,台灣觀眾或許無緣得見,此際由於大陸近年強力輸出的文化「大交流」策略,得以同品經典芳韻,毋寧也是交流之幸。

《李白》出自名劇作家郭啟宏之手,所描繪的李白並非庶民百姓熟知的縱浪江湖、任俠豪邁的「詩仙」、「酒仙」、「謫仙」形象;相反地,卻是一位「仕而不能,隱又不甘」,「在仕與隱,兼濟與獨善之間徘徊,藐視權位,又熱中功名;既有傲骨,也有媚態」(編劇語)的李白。這般的人物造像自然有著編劇刻意的選擇,一說還真,劇作家採用了郭沫若評析的詩人生平觀點,還原其「俗」性,再者,歷史劇不脫托古喻今,同為文人,劇作家對文人浮棲於宦海的寄寓與同情,通篇曉然。郭啟宏嘗言,這戲本為人藝老藝術家于是之寫,于是之的文質與清雋,扮演李白當是不二人選,隨後雖由當年年方三十八的濮存昕接下重任,濮的書生氣質、逸俊神采,也彷若詩仙,終也不負重望,因此劇獲得大獎。

距首演已二十一年,即使時光逆回,《李白》與台灣少數得見的人藝作品仍有著不小差距,詩文氣韻深厚其一,寫意造境空靈其二,人物的形象背景與導演採擷的舞台場景、空景意趣手法,是風格有別的主因。或許我們對人藝的眾多作品知之甚少,但過往京味兒、寫實主義的風格印象,在《李白》裡不存不用,靠向戲曲的書寫風格,成就了《李白》敘事與抒情並置的高雅風韻。多長了二十歲的濮存昕演年紀相彷的李白,第一時間出場亮相,腆著大肚,微醺醉態,神態自若,令人拍案叫好。而全體演員皆不帶麥克風,嗓音平穩穿透,更只能佩服。

郭啟宏的古典文學底蘊深厚,全劇文辭飽滿,意韻綿長。觀戲時,聯想起莎士比亞的韻文詩,果真劇作家本人也確實曾做如是想;另一浮翩之想,則是酒中之人,如台灣文壇著名的「酒黨」,也多少像李白既是才氣傲視,又不免混沌世俗,形象儼然。或許,古代文人「學而仕」是必然,勾描文人與政治遭逢的榮寵貶抑,正是《李白》的主要戲劇脈絡,李白擺盪於出世與入世之間,對照官場的虛偽與勢力,晚年浮浮沈沈,照見的不僅是李白「畢竟不是官場中人啊」,而是無法自明的警醒。為了凸顯對比,劇作家讓妻室宗氏、道友吳筠扮演勸說角色,前者明喻家之安頓,後者借喻生命選擇,兩邊力量拉扯,終究改變不了李白「報國」念頭。這樣的李白真是寫盡了其反面性格,但李白的萬丈詩情呢?

劇中唯一一段讓觀眾憶起熟知的李白,僅在他仰天長吟「朝辭白帝彩雲間……」瞬間,彌補了詩人形象。《李白》刻意往暗處挖掘的結果,捨棄了更多清風明月、灑拓自在的詩人另一面。得失並非絕對,但劇作家可以為勾掘政治之惡,鋪陳了一堆官場之人,並用了相當高明的對白、情節,讓人物精彩浮現,反而李白多少是單一面地求官求仕,藉主人翁之口說出的最利索批判就只一句「混賬東西!在官場裡混的人,狗改不了吃屎!」這樣的舉重若輕,不著力批判政治,迂迴屈讓,文學藝術性靈之美也只能嗟嘆,卻無力反駁了。

《李白》

演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時間|2012/02/23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