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夢境般的尋覓《青鳥》
3月
19
2013
青鳥(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4次瀏覽
杜思慧(2013年駐站評論人)

梅特林克的原著劇本《青鳥》透過兩個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尋找青鳥的過程,反應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劇中不管是場景或人物都充滿了各式意味雋永的象徵手法,比方「時間」、「光」和「夜」等也都被擬人化。有別於原著裡眾多人物和場景的設計,師承賈克.樂寇的法國四銀翼劇團化繁為簡,以五名演員扮演了大部分角色,加上影像的使用,成了一篇3D詩意版的《青鳥》。

故事在兩個小孩對今年無法和聖誕老公公約會的遺憾中開啟,然後他們就著夜燈爬上了窗框、偷窺鄰居家中豐富的聖誕晚會並玩起空吃麵包的遊戲;忽然間,仙女出現,央求他們幫忙尋找青鳥以解救自己的小孩,並給了他們一顆會讓萬物說話的寶石,夜之旅程於是開始。一直懸吊在舞台正中央的窗框是他們的時光機器,巧妙地搭配後方三塊可移動的長型投影幕,讓不同的2D或3D影像內容決定他們的地理位置。兩位主要演員在窗框上下移動爬行穿出鑽入,看似輕鬆,但其實所有組合所需的重量和力度平衡皆經過計算,並細膩的放在表演裡,很是厲害。

要抓住一隻會飛的鳥不容易,而且「存在大自然中的未知力量會守護萬物靈魂的秘密」;然而這個劇場裡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秘密(物件、影像、體操和特技),翻轉了這股神秘力量,以創意放肆追尋那不可知及不可見的。劇末,和原著不同,兩個小孩躺回了好似上下床舖的萬用窗框上,被隔壁的母親喚醒。他們驚訝昨晚夢的遭遇,卻也立刻被現實拉回、開心地迎向母親早晨的呼喚;場上微亮,只剩下那象徵時光機器的窗框輕輕擺盪,寂靜,燈暗。那份寂靜,令人明白,幸福原來就在母親一如往常的早晨擁抱裡。

這齣2012年在外亞維儂藝術節中(註一)獲高度評價的演出,用他們介於成人和兒童之間的敘事步調,穩實完整地說了個故事,花俏,但也真功夫。但若能讓他們在屬於這個製作規格的實驗劇場中而不是鏡框式舞台裡演出,相信能更完整表達出其特有的法式靜謐及思維,那些劇場裡台上和台下共享的寂靜時刻,也才會顯得更加親密和珍貴。

註一:主辦單位在宣傳DM上誤植為亞維儂藝術節。相關記錄可見劇團網站http://www.collectif4ailes.fr/?page_id=22052

《青鳥》

演出|法國四銀翼劇團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