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搶了你搶了誰?《你好,打劫!》
6月
01
2015
你好,打劫!(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9次瀏覽
張明惠 (藝術教育工作者)

以矛盾語法取名的《你好,打劫!》聽似幽默,卻象徵人性在善惡界線的掙扎,兩個臨時起意的搶匪、三個對生活麻木無感的職員,再加上一個剛入社會的懵懂實習生,六人湊成一段僅維持數小時的荒謬搶案,但最後誰才是真正的搶匪,在所有人步出銀行大門時觀眾已經沒了答案,如同導演所說「場上的每個角色都不算是壞人」,那麼到底是誰打劫了誰?

筆者兩年前曾觀賞台藝大戲劇系的學生製作《宇宙特工隊》,劇本改編日本Jovi Jova劇團作品《太空遊俠》,以銀行搶案過程中發生的不合理情誼呈現各角色面臨人生困境和迷惘的痛苦領悟,而《你好,打劫!》應該也是以此為背景改編而成,但除了劇名開門見山讓觀眾更了解劇情之外,情節的安排、台詞深度以及角色的刻畫,都較《宇宙特工隊》深刻一些,而角色的背景設定和演員的詮釋方式貼近現實生活,所以筆者在觀賞後更能同理其中承載的哲學重量。

全劇不含聲音演員僅六人出場且道具精簡,懸空吊起的保險箱與電話搭配黑白兩色的菱格地磚,讓畫面呈現超現實意境。一開場即快速呈現打劫主題,兩個搶匪一燥一靜個性鮮明對立,戲謔的口吻、不合常理的邏輯觀與不時的情緒失控,讓人隱約感受到壓抑的恐懼,雖然穿插不少笑點包袱,但現場一觸即發的氣氛使觀眾如同人質般一顆心懸在半空,看不出此刻搶匪笑容的真假。場上偶爾出現疏離效果對「觀眾」論理,或將武器形容成導演、眾人皆是演員等比喻,令觀眾游移在戲劇與現實間,而搶匪偏激的想法背後隱藏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可惜在想像與現實碰撞挫敗後,他決定採取激烈的手段「保障生活健康」;與其說打劫的目的是為了錢,不如說在尋找對社會體制反抗的手段,期待讓社會聽聽他們平淡卻不平凡的想法。戲中大談哲學思想、解釋名詞意涵,甚至行善般的將所有銀行借據都撕毀,可惜,他們自認英雄式的行為即使是在眾人同感不公的社會體制下,同樣無法博得認同,在搶匪與人質、警方一來一往的談判過程裡,隨時間消逝而逐漸模糊的打劫初衷,觀眾已經能預見悲劇的收場。

此外人質的心境轉折也值得注意,平常習慣分秒必爭的人,因為當了人質反而有機會正視自己不敢、也不想面對的生活處境,開始自問想要什麼?生活是什麼?愛情是什麼?在壓力迫使理智斷裂的瞬間,翻轉人質身份加入分贓,銀行搶案竟成為自己人生的轉機。有趣的是,在人質對外通電話時是由各人質分飾兩角,短時間切換完全不同的情緒,讓人看得很過癮,不過搶匪始終扮演搶匪,比起人質的善變,他們依舊固守立場,諷刺的是,是否真正遭到打劫的是原本堅持理想抱負的劫匪的人生?筆者認為饒曉志導演對於原著想探討的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對於生存、存在,在被時間追趕的大環境體制下,很多的「自己」因此被剝奪、消耗殆盡,倘若人生如戲那麼導演是誰?而誰又是演員和觀眾?什麼是對的劇本?又或者,所有人都只是劇本的人質呢?《你好,打劫!》試圖幽默探討一連串沉重課題,劇中不少對話發人省思,雖然偶有類似教化宣導的場景脫離戲劇情緒,且越接近結尾情節串連粗糙、重複性高,結局的情緒鋪陳也有些急躁,但兩小時不間斷的緊湊節奏、演員精湛的詮釋在戲劇落幕後仍令人大呼過癮。

《你好,打劫!》

演出|饒曉志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5/05/23 14: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就貫穿著這種「你好」的彬彬有禮與「打劫」的惡狠氣概,一路滾滾不斷地生出突梯與驚奇,和甚為合理的劇情發展成一種荒謬性,加上演員,、人物塑造、節奏調度,整體構成非常「好看」的通俗劇——但並非言之無物。它擺明了要娛樂你,可同時又刺痛你。(林乃文)
6月
16
2015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