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守候《誰是聖誕老公公》
1月
06
2020
誰是聖誕老公公(如果兒童劇團提供/攝影王志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0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選在2019年歲末年終重演的《誰是聖誕老公公》,是如果兒童劇團2005年的第十一口大戲。除了每年固定推出新戲,舊戲同時不斷重演,讓觀眾回味,彷彿循環再生的概念,讓創作可以生生不息的持續,少了封箱的失落傷感。此舉實也考驗著一齣戲能否經得起時間長河的淘洗,藝術的形式與內涵不會因時褪色,普世的價值可以保持明亮,而能邁進經典的門檻。由此觀點來看,如果兒童劇團的作法是具有正面意義,也值得成為劇團發展與創作時的自我檢視。

《誰是聖誕老公公》這齣戲以節日為主題,卻用帶點懸疑的手法,從劇名便設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接著引出一個脾氣古怪、憤世嫉俗又人緣極差的主角葉老先生,他意外被選為年度的聖誕老人,被帶到精靈國去,準備接受聖誕老人的職前訓練。吸引孩子的故事,除了有趣的情節,往往還包括個性塑造、形象飽滿立體鮮明的角色,此角色不論性格是好是壞,凡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就算成功。葉老先生形象的突出與特別,正是因為他先是以討人厭的模樣出現的,而這樣的人如何能與慈善、和藹與親切的聖誕老人畫上等號呢?這個矛盾,恰好可為情節鋪墊許多驚奇衝突與轉變,因此整齣戲便猶如一個大禮物,跟著情節一層層拆卸包裝,最後將看見人性的核心,找回最初也是失落已久的愛。

誰是聖誕老公公(如果兒童劇團提供/攝影王志偉)

葉老先生從心不甘情不願成為聖誕老人的被迫狀態,甚至自嘲著那荒謬的情境,所以練習聖誕老人的招牌笑聲時,就顯露出他的窘促不安與焦慮。但在精靈斑比的協助下,一面又一面心防逐漸除去。而他在送禮的過程中,經歷著對生命存在意義的種種思考與衝擊,例如:一開始送出的禮物竟然是空的。因為聖誕老人心裡想什麼就會送什麼,這個空,意喻著葉老先生的「空心」──這樣的「空心」,造成他的冷漠、孤獨和不快樂。換言之,這個故事彷彿也把精神層次拉高到有如「神啟」──是一種天意的試煉與安排,要讓葉老先生通過聖誕老人的角色扮演,體驗戲劇治療的淨化與修復,重新認識生命自我,然後再造人生。

精靈斑比裝扮成麋鹿,溫暖守護在葉老先生身邊,不停給予他信心和鼓勵,也給他下指導棋,還不時要搞笑取悅葉老先生,一切行為動機皆很合理,為了接應神啟,所以義無反顧的幫助葉老先生完成所有禮物的傳送。尤其最後送出的幾個禮物,包含向失聯多年的老朋友致歉、給家人感受從來沒有過的節慶喜悅,以及還自己消失已久的快樂等,這些看似無形卻有形又珍貴的禮物,點化了他的頑固,溶解了他壓抑的苦痛,再將愛安回心裡原來位置,化身成為天使,讓故事有溫馨圓滿的收束。

不過,葉老先生最後化身成為天使飛起的畫面,如果不僅是心理意義的想像,更是現實意義的想像時,亦即代表死亡的象徵,那麼這個情節安排,在溫暖之中就又包裹淡淡的悲傷與祝禱了。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女孩》,女孩在聖誕夜前的街頭,賣不出火柴,又飢又冷的狀況下,擦亮一根根火柴,在幸福和樂的想像中安息,幻作天使揚升。童話的悲傷結局,讓悲劇的精神引發觀眾的情感宣洩悲憫,在《誰是聖誕老公公》這齣戲裡也能看見並有感。

再用一個大禮物來形容這齣戲的舞台景觀──那個頗華麗精巧、機關處處的圓形旋轉舞台,景片的組合外觀時而像一個蛋糕,時而像建築模型的剖面;不管具象或抽象的景觀,在燈光、音樂的映襯之下,不也像個精心包裝的大禮物?於是,觀眾隨著情節去拆卸這份大禮物,視覺驚喜不間斷。

不會太過低齡兒歌化的大量歌舞穿插運用,則是如果兒童劇團作品的美學特色。其次,大量兒童演員擔綱小精靈,以及不同人家家中等待禮物的小孩等角色,沒有刻意把這群兒童演員調教到過度誇張造作,讓孩子保留他們的自然可愛表演,這樣尊重孩子天性發展,也是戲劇教育可以給予孩子的禮物。謝謝如果兒童劇團守住這份對兒童的尊重!

《誰是聖誕老公公》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9/12/28 14:30
地點|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誰是聖誕老公公》以一個過去的重要秘密為中心,輔以一個嚴重威脅到這個祕密的當前的情境。劇情一般是通過要揭開它還是捂住它這樣的兩股力量的衝突而迅速展開,一步步地揭開秘密,也可以稱做「洋蔥式」的特點。(宋興邦)
1月
13
201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