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作答而是次頁《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6月
08
2018
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3次瀏覽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

時間:2018/05/25 19:0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文 方姿懿(北藝大戲劇系碩士班)

在選擇題背後存有的是分類的機制,如同開演十分鐘模擬大學測驗的數學考題:十題選擇題,每題有五個選項,全對的機率為何?如果實力能超越機率,就是贏家,贏在關鍵時刻(例如:國家考試,升學測驗),就能步上人生的康莊大道。但這樣「選擇/篩選」的模式真的對人生有益和有意義嗎?人生真正所會面臨的困難其實大都在學識之外,會不會那就是當我們翻開次頁發現作答結束的空白頁才開始?這是觀看體驗整場演出並以良心誠實回應創作者的每個是非選擇題後所感受到的提問。而置入高中生素人表演者一度回到傳統的展演模式(第四面牆),那又是另一值得探討的事。

正式踏入實驗劇場前,就有兩道選擇題,一是需不需要先使用洗手間,二是有一白長桌上放著款式長短不一的鉛筆,隨喜好挑選,並未聯想到這是進場後考試真正用來作答劃記的工具。相對於進入考場所要應答的知識性題目,這兩者顯得玩笑,不過生命中這類的選擇無所不在,有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選擇,因此並不曉得最終影響了什麼。

走進劇場,原先黑盒子的空間設計成白色無蓋的大盒子,四周牆壁和地板均以白色平面構築成相近於實驗室的密閉空間,房間中央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桌上擺放著試卷和答案卡,這樣的場景陳設確實召喚了經驗,經驗不只被召喚,還因為體驗而重置。短短的十分鐘內,重新回顧這些與當下人生已全然無關緊要的考題,包含接下來創作者設計層層得以加分的關卡,意圖凸顯的階級問題與考試制度所誘發原生家庭的種種創傷。創作者不只是重複觀者的經驗,並且擬定不現實卻真實的遊戲規則,創造一差異的空間作為檢視的所在。

觀眾作為體驗的主體,那還需要正在經歷的對照組嗎?高中生素人演員的進入,使得觀眾回到觀賞演出的角度,雖然創作者仍從高中生們的口語敘事中拉出疑問成是非題,供觀眾選擇。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有二:一是這些高中生們需要表演嗎?二是需要他們的表演嗎?真實的感受是他們試圖嘗試說明自己的話語沒有表演的魅力而冗長,但若精湛地無懈可擊,可能和高中生青澀的狀態衝突。他們的加入或許是為了帶領觀眾看見現況,聆聽當下的聲音,但最初這其實是一齣視聽上充滿科技感骨子裡卻是懷舊的戲。從過去通往當下的過於突然,以及後續的缺少交代,如同作答尚未結束,翻開次頁卻是空白的斷裂感,期待創作者尋找新的題目方針,好讓我們繼續作答。

《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何在舊秩序消隕之餘保持生機,同時避免明日和合《翻開》裡,烏托邦式全體皆能突破框架的敘事(也因此只強化了框架本身),成為作品在尖銳、精準的批判之餘,留予現實的問題。(張敦智)
6月
05
2018
某些看似有選擇的選擇,一開始就沒有平等,就像是入門的那些長短不一功能不一的鉛筆,在功能上看似相同,但就或許分數的價值而言,卻有所差異。社會流動是如此困難,這是我所看見的第一件事。(劉純良)
6月
01
2018
觀眾自身的關注處與理解模式,亦能呈現作品的不同樣貌,引導出相異的理解可能,來填補作品。只是,我們到底該期許作品自身就能產生更完備的敘述能力與發展性,還是得要有更多的詮釋者或超能力者解讀出不同的面向與內容?(吳岳霖)
5月
31
2018
《請》的成功,將噩夢擬真,並且召喚過去,那些你以為早以遠走且永不復返的事情,原來仍然如同海浪一般,持續拍打你脆弱的心之礁岩,逐年侵蝕卻未曾察覺。(郝妮爾)
5月
29
2018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