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心聲,就唱出來動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10月
30
2019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0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深耕高雄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在成軍十載的今年陸續推出多檔新作品,成績斐然。《大家都想做音樂劇》首演於八月,十月演出的2.0版係加入導演林羣翊的改版製作,本劇定調為原創小品音樂劇,選擇氛圍悠然閒適的餐酒館空間演出,也許觀者理所當然認為將迎接的是一場不須思考、輕鬆詼諧,可放空欣賞的喜劇,然而實際演出確實輕鬆詼諧,卻在引人發噱的同時發人深省,許多橋段鋪陳中暗藏驚喜,之於入門觀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現音樂劇魅力;之於資深觀眾,則拋出劇場酸甜苦辣引起共鳴,落幕後,頗有七十分鐘轉瞬即逝,意猶未盡之感。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以美女製作人君姐(詹喆君飾)、才子音樂家Brian(蔡恩霖飾)及新鮮人助理阿炫(張清彥飾),圍繞一齣音樂劇的製作,探討形而上至創作理念差異、形而下至字幕機取捨、理想至高雄的百老匯一條街,現實至入不敷出的票房壓力,演員自然流暢的演出呈現與穩定發揮的演唱功力,舞台魅力十足。此外,初次挑音樂製作大樑的張清彥,可圈可點的全新詞曲創作,或強烈明快節奏、或抒情溫柔旋律,起承轉合之間緊密貼合劇情推展,巧妙帶動觀者情緒,然而許是場地限制或音場配置,演出過程偶有回音,略影響聽覺體驗,但整體仍是瑕不掩瑜。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妥善運用空間營造的親密感,設計與觀眾互動對話的情境,如製作人和音樂家於使用原創音樂或流行音樂的衝突中,君姐表示大部分觀眾其實不懂音樂時,Brian以迥異的風格對觀眾唱情歌,藉觀眾反應延伸劇情;或君姐堅持要字幕機,而Brian持反對意見時,詢問觀眾意見,筆者欣賞的場次中,身旁觀眾表示不需要字幕機,便由君姐演出一段氣勢萬鈞的指導(指責?)戲碼,安排頗具即興趣味性,也重述觀眾在劇場的定位,可以是沉默的觀者,更可以是參與者,甚至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誠如筆者前述,對新人觀眾而言,《大》劇不只是音樂劇,更是一齣幽默的入門教材,比如阿炫以《茶花女》為例,意圖提供建議予君姐及Brian,何謂時下音樂劇的熱門套路,卻被兩位前輩教育一番歌劇與音樂劇之大不同,包括歌劇每一句話都是用唱的,而一句話要唱三十秒等,令觀眾捧腹同時也頗為受教。在插科打諢表象之下,唱歌集音樂劇場演繹的不只是喜劇,亦是常年劇場生態觀察與劇團經營心境,時刻提醒莫忘初衷,卻必須與大環境妥協,在藝術與商業的權衡拉鋸之間,唱出臺灣劇場工作者心中那方美麗與哀愁;卻又飽含熱情,期待或許有朝一日,人們不僅是為了美食小吃,更是為一票難求的精采節目紛至沓來。

夢想僅是用說的都如此迷人,更何況用唱的?在揭幕之前,表演者或許曾失落掙扎,觀眾或許荷包山窮水盡(《大》劇中阿炫精彩演繹此環節);但揭幕之後,表演者和觀眾相聚一刻,皆是源於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大》劇溫暖的傾訴,真摯而深刻的傳達了這份獨屬於劇場的感動。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19/10/12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BANANA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戲的主題設定,讓曲目不乏巧思,也讓觀演關係和氣氛都十分輕鬆,但全戲的問題恐怕也來自於這樣的主題設定……缺乏敘事層次仍是主要問題。這敘事的問題是劇本的,也是詞本的。(吳政翰)
10月
30
2019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