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戲曲的人生《荷珠》
8月
30
2023
荷珠(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56次瀏覽

文 許玉昕(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在學生)

由許正平、張加欣、黃品媛、楊奇殷共同編劇,王墨林導演,以及演員們加入集體創作的《荷珠》,集結了京劇的《荷珠配》、老舍改編的話劇版本,以及蘭陵劇坊《荷珠新配》中的荷珠與趙旺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刻重新挖出擁有不同美學生命的文本,能帶來什麼啟示?莫非要透過新的改編來宣告新時代的願景,抑或揭示新時代的苦境?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和說書人的腳色(楊奇殷飾)明白的宣示:這齣戲意不在「新」。它無意使用新的舞台技術或講述新的故事,而是回訪荷珠的不同生命,藉此質問並重估荷珠之於我們的關係。說書人羅列出荷珠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其象徵的時代精神,然後拋給觀眾一個大哉問:「我們可以拿這些碎片做什麼?」由此可見,在這齣戲中,「荷珠」的意義已超越單一人物,指向改編文本的歷史。說書人邀請觀眾與台上演員一同思考的,是我們站在歷史後進時刻,該如何處理戲劇作為一種文化史的媒介。換句話說,《荷珠》的核心在於後設地以戲劇來評論戲劇,以表演來註解表演。本文嘗試提出「操演」作為賞析路徑,分析本劇的後設展演如何提出重新認識戲曲的方法。

差異的操演

演出一開始,趙旺(謝冠生飾)以丑角的扮相登場,外送員(楊奇殷飾)背著一對白色絨毛翅膀,抱著外送箱登門送貨給荷珠,荷珠(許立縈飾)以旦角的扮相亮相。黑盒子空間由左右舞台的兩座大小木架平台所組成,兩者之間由一座代表「橋」的木板棧道所連接。以劇情來看,木棧道/橋其實並非事件發生的必要背景,但此設計提供了構築台詞以外潛文本的可能,凸顯出京劇與當代演員的身體問題。

每當趙旺要過橋,便會透過戲曲的身段來明確表演出上橋、過橋、下橋的動作,並且要求外送員仿照趙旺教導的身段「過橋」。在這短短的開場細節中,我們看到身體形象、表演方法與劇場佈建的糾纏關係。兩人身體/表演方法的差異或許會被快速地界定為當代與古典,或現代戲劇與京劇的對立,但這個對比只成立於相遇的初始。外送員從模仿到後來自動執行趙旺教導的過橋方式,擾亂了任何以二分法(劇種或今昔的分類)來區別或定義舞台的企圖。過橋的動作凸顯了外送員的(當代)身體如何透過重複與模仿的行動來與陌生的(戲曲)身體建立連結。換句話說,外送員對趙旺過橋動作的模仿,暗示了「戲曲」這個被定型化的類別其實是建立在重複的操演之上。

由此看來,外送員展演過橋的行動可以被視為劇場—作為文化生產機制—的雙重性的寓言:表演可以是連結差異的技術,另一方面,被差異化的身體也可以透過踐履展演來質問既定的認識方法。木橋(劇場的空間配置)是差異被凸顯之所在,卻也同時是差異的分類方式得以被問題化之所在。《荷珠》並沒有打算在京劇或現代劇美學之間選邊站,或是單純將雜揉視為前衛,而是將「扮演」的行動置入前景,後設地點出劇場同時具有前衛與保守,詰問或確認社會關係等矛盾的力量。

戲曲的隱喻

回到故事中,「扮演」的動作也提供了主線劇情之外的隱喻。當荷珠穿戴鳳官霞披假冒金鳳,趙旺在一旁指正她動作太粗魯,並教導她狀元夫人該有的儀態。這段京劇身段的展演在下一場(本該參考老舍版本)的情境中又無厘頭地不斷出現,招致外送員在一旁三番兩次打岔:「你們不是在演老舍版的故事了?」「怎麼又從老舍版演回京劇版?」這些插曲除了加成了本劇的喜劇基調,也象徵京劇在不同時刻不斷竄出,與「現代話劇」並非二元對立的關係。另一方面,因展演重複造成的突兀、荒謬、疑問與停頓從連續的身份操演與歷史再現中創造出不連續,問題化了文化分類—例如傳統和現代—的不證自明。

外送員的介入產生中斷與疏離的效果,讓觀眾意識到站在台上的並不是荷珠與趙旺本人—他們正在試圖扮演荷珠與趙旺。在這裡強調扮演,並非暗指在扮演背後存在本真;恰恰相反,不管是京劇,或是話劇,這些看似「本真」或「自然」的分類都是操演出來的,分類是根據權力或社會期待的重複執行。

外送員一再介入荷珠與趙旺的互動(例如質疑並測試荷珠的身份),又接連送來鳳冠霞帔、鴛鴦帕帕與銀子等改變命運的物件。集提問與改變的潛力於一身的外送員,讓我們看到,懸置連續的操演,伴隨的正是改變的起點。換句話說,唯有當荷珠乘載的戲曲、話劇、喜劇等被定型的分類先被懸置並去自然化了,荷珠/戲曲/話劇/喜劇的來世新生才有可能被啟動。


荷珠(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後設的寫實

疏離與後設在最後一場被推向高峰:演員們跳出角色,面對觀眾發表抒情獨白。燈亮時,先前小旦扮相的許立縈已換下戲服,從地上緩緩坐起,喃喃細數從早晨醒來後每個細微的時刻所見所聞四周的動靜。謝冠生則在第四面牆內發表如厭世語錄的句子(似乎會在Instagram上看到的#我們忙著吃喝拉撒睡然後死 #我們空談理想然後一事無成)。前三場豐富的劇場調度在這裡讓位給詞語/語言,兩人彷彿成為某個不在場作者的意念的化身。這些獨白令人摸不著頭緒,由此而生的疏離反過來凸顯了所謂「寫實」的操演性。

許立縈換下小旦裝扮,乍看象徵著從戲曲走向寫實,然而演員們散文式的語言卻恰恰揭露所謂「寫實劇場」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寫實劇場」長久以來被認定的透明性在此受到挑戰。跳出角色,兩位演員並非立刻回到停止扮演的「自己」,而是操演「寫實」的表演方法本身。也就是說,寫實並不直接等同於「自然」或(相對於戲曲)「自由」,寫實其實也是對穩定的符號系統的模仿與操演。

重啟了什麼?

最後,演員們訴說排練本劇的過程、以演員職業支撐生活的困難與糾結等心路歷程,並針對荷珠發表評論:「沒有包袱,所以可以被改寫。」「不用找把庸俗變救贖的大導演,我們就是答案了。」「荷珠是可以動手修補這個世界的新天使。」這些話語明確總結了本劇的核心關懷:演員作為生產者,戲劇作為文化生產的機制。

本文關心的後設與操演,重點不在解構或戲耍,或甚至「一切都是假的」的後現代虛無。透過強調不同劇種類型的操演性,《荷珠》反過來邀請觀眾暫時擱置對任何戲劇類型本質化的想像,並注意到每次的演出,在被分類之前,都是創作者面對特定時空背景、具體的物質條件與生產關係所做的回應、辯證與協商。

《荷珠》徵用了過去的文本,卻不打算將碎片依照某種時下共享的情感經驗或類型傳統來重新拼裝,而是阻斷觀眾對於人物不假思索的投射,嘗試回顧與探問,我們能如何在劇場裡找到重啟敘事與重新認識的可能。不再執著於戲曲與現代話劇或寫實劇場的對比,《荷珠》強調的是演員的表演實踐所具備的創造性能量。

2023戲曲夢工場《荷珠》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23/08/12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310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