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看客的我們,能做甚麼?《Play Games:降靈會》
8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2次瀏覽

劉瀚傑(政治大學新聞系)


在劇場的時候,身為觀眾的我們常常會被劇場效果吸引、忘我,好像我們真的是「第四面牆」,在這個劇場中我們「並不存在」,所以台上的一切像是被我們偷窺一樣,理所當然的發生著。甚至,我們會產生「我們是全知的上帝視角」這樣的錯覺。但,我們真的什麼都知道嗎?再者,我們知道了,然後呢?

餓極體實驗室劇團製作的《Play Games:降靈會》(下文簡稱為《降靈會》),是《Play Games》這個劇本的又一次演出。這個劇本在拿下台北文學獎的劇本優選後,已經在台灣重新上演了數次,而《降靈會》這次重新詮釋這個劇本,為這個劇本做了更多延伸。這個文本本身的設定就不輕鬆: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母親與不斷成長至一百三十五歲的女兒,不斷地玩著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這樣遊戲的方式揭露背後一個血淋淋的家庭故事。而《降靈會》選擇以兩段肢體開場,一段裏頭有許多重複性的動作,營造強烈的儀式感,彷彿降靈的場面。;另一段則是以爭奪紅色紗裙為主軸,糾纏、拉扯,奪得紗裙後表現出得意的樣子,讓人想到在劇情中想要當「馬麻」的角色們。

接著,四個演員在台上以兒童的口吻玩著扮家家酒,隨著場次的轉換(以及女兒的「成長」)漸漸揭露「小秀」遭遇過的一切。飾演「女兒」的難度頗大,需要隨著場次轉換年齡跟態度,而在一、二兩場的時候在角色的掌握得更好,有更抓到該年齡的樣貌,讓女兒的態度變化跟狀態更加好懂;但在後面兩場時演員情緒的堆疊更加強烈,隨著劇情將張力拉高。飾演母親的演員一直保持五歲,在兒童的揣摩上可圈可點,但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女兒時,似乎缺乏面對不同人的態度差異,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沒有處理好,但整體無傷大雅。比較可惜的,是四位演員在遊戲中似乎並沒有真的在「玩遊戲」,對我而言,會覺得他們在遊戲中沒有感覺到樂趣,讓「遊戲」這點變得較為薄弱或缺少說服力。

《降靈會》在第四場加入的自創的內容,將《Play Games》將文本中留白的空間(角色的生死、「小秀的最後一天」)填滿,讓故事更加具體,也將本來對「旁觀者的冷漠」的指控再往上推到另一個層次。此外,《降靈會》在場次之間加入了串場,讓本來跳躍式的文本能夠有銜接,在觀戲體驗上比閱讀文本時的感受更有脈絡可循。但相較於二轉三的轉場讓人感受到的壓迫跟危急,能夠接上第三場的嚴肅跟指控,一轉二的轉場像是「女兒」以劇中十五歲的身分做出指控,雖然激昂且引人深思,但於相較而言有點突兀與脫離。

從《降靈會》開演前,它就不斷的提醒著你自己旁觀者的身分。演員在開演前便走到台上,在地上撒滿白色面具,隨後便開始暖身。在開演前的這個片刻,我通常都會習慣看過一輪節目單;但當下的我,看哪裡都不是,甚至有種「此刻的我不應該身在此處」的感受。透過這樣的做法,《降靈會》直接地宣告了我「旁觀者」的身分,而且從最開始就是。

演出中,《降靈會》打破文本的設定,以四個主要演員的配置來演出。四位演員像是兩兩一對的在對話,有時又會轉身跟另外一人對話,將文本中本來難以處理的部分巧妙地化解開。在第四場,又由另外兩位演員來扮演「媽媽」跟「小秀」。這樣的作法,把我們跟四位主要演員拉到了同樣的位置:是第三者、是觀眾。於是我們不能再作為輕鬆的旁觀者來看這個故事,而是意識到自己跟台上的人一樣,都是他者。如果台上的人都有在幹嘛(至少他們玩了遊戲),那我們呢?特別是在經歷第三場,已經將所有旁觀的目擊者們都點出來之後,面對第四場的我們——仍然甚麼都不做、坐在台下的我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呢?

當時,讀過《Play Games》的我在以為劇情已經結束時,演員們突然一陣激烈的反抗,大喊著「不應該這樣!」。好像在這個瞬間,一切有了轉折。然而不是。他們問著「為什麼不再試試看?」、「為什麼可以輕易結束生命?」,問著母親跟小秀,為什麼不再等等看呢?突然,我們(旁觀者們)變成了那個叫小秀再等一等的母親;而我們像母親旁觀小秀的故事一樣,旁觀著她們的故事。無所作為,但很有想法跟意見;只要看就好,但不會去插手。在台下的我們,原來我們是這樣子的嗎?

從敘事的角度來說,《降靈會》的敘事在演出時就已經完成,沒有給予觀眾太多參與解釋的空間。它在叩問你的冷漠,你的旁觀。所以整體下來,《降靈會》會像是一場「洗面」(在台語裡大概就是被挖苦或者諷刺的意思)。每個觀眾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會影響到每個人對這齣戲的評價,只能說,這個作品沒有要討好觀眾,甚至沒有想要平易近人,但孰好孰壞就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決斷了。《降靈會》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但並沒有打算給我們回答的機會,我們也沒辦法回答。它就是問問而已,沒有期待任何回應。就算真的有回應,已逝的遊戲聽不到,缽聲響後幽靈們也已經離開了。

《降靈會》的結尾,演員如此說道:「我們的遊戲結束了。現在,換你們了。」但在戲的最後最後,我們都只是那個什麼都想做,但什麼都還沒做、什麼都做不到、也什麼都沒有做的看客。

而身為看客的我們,到底會做什麼呢?只能留給我們自己去確認了。

《Play Games:降靈會》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劇團
時間|2022/07/29 19:30
地點|Seety新城視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