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愛情都有家族八點檔的那一天《城市戀歌進行曲》彩虹版
7月
10
2019
彩虹版城市戀歌進行曲(阮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彩虹戀歌

彩虹版《城市戀歌進行曲》 (以下簡稱《城市戀歌》)是阮劇團為了慶祝今年五月十七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所特別製作的演出版本。台語歌舞劇《城市戀歌》是以家族三代的愛情日常為主軸,再加入台南元宵傳說「十八嬈」——蜘蛛精的角色。在不更動主要劇情的情況下,彩虹版第一場由全女性演員演出,第二場由全男性演員擔綱,第三場則依照事前擲筊的結果,由全女性演員上場。

彩虹版《城市戀歌》在製作上有幾個比較特殊的情況:一,籌備期顯然不到兩個月。五月十七日法案通過,六月二十九日演出,實際的製作期應該更短。二,演出經費採線上公開募款,至演出當日募款進度仍只有五成。三,部份演出者顯然是來自不同的表演領域,甚至不是專業表演者。四、增加不少勁歌熱舞、笑料與演員個人專長的表演,減少許多原劇情中較為沉重和嚴肅的場景。因此,無論是演員的口條、台語流暢度、表演方法,或是整體場面的細緻度、美學的完成度上,都與阮劇團的其他作品有所落差。比起戲劇美學的展演,更強烈的是熱鬧、流動、生猛與粗糙的野台戲慶典氛圍。

自由戀愛的浪漫與放蕩

《城市戀歌》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民間百姓,唯一異質的是「十八嬈」傳說中的蜘蛛精。「十八嬈(ㄖㄠˊ)」原為「十八嬲(ㄋㄧㄠˇ)」,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慾的行為【1】。根據台南民間傳說,台南新化(大目降)是古代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元宵期間,蜘蛛精會吐絲結網產生穢氣,造成婦女「不操持家務、放蕩形駭、浪漫不羈」【2】。媽祖因而指示舉辦祈福繞境,破解蜘蛛精迷魂法力,「使地方婦女恢復正常」【3】。

無論是自由戀愛選擇嫁給青梅竹馬的第一代,或是愛上工廠領班,拋棄鄰家男孩家的第二代,或是意圖追回即將出國的前女友的第三代,都帶有推崇自由戀愛的色彩。而劇中看似極端保守的傳統價值觀也不斷被挑戰,如女兒尚未出生就開始守活寡的單親母親,從青春到白頭,始終與丈夫的弟弟互相掛懷。年老失智到連孫子都忘了,卻還記得青春那時的別離;為女兒移情別戀而洗門風的模範母親,以暫時的放逐,保障女兒自由選擇婚姻對象的機會。而背負誘使婦女「放蕩形駭、行為怪異、不受控制」罪名的蜘蛛精,也從民間傳說中眾神責難的禍害,翻轉成了跨世代的浪漫愛情推手。將自由戀愛的定位,從放蕩走向了浪漫。更在彩虹版中,將「自由戀愛」所挑戰的窠臼,從父母的媒妁之言,轉向了二元性別的婚姻制。

二元性別的複製與鬆動

性別框架的複製與再現。《城市戀歌》在懷舊的故事中鼓吹戀愛自由,並在彩虹版設定以全女、全男演員的方式,演繹戀愛、夫妻與三代家族的故事。這樣的製作設定,雖然跨越了傳統男性生理與女性生理的二元性別框架,卻落入了男性心理與女性心理的二分法,複製並再現同志文化中的異性戀價值觀。

性別框架的鬆動。彩虹版《城市戀歌》雖然製作設定上複製了二元論,卻在幾個關鍵時刻的表演上,鬆動了二元同志論的設定。首先,演員是扮裝而非扮演異性。在這場性別裝扮的展演中,扮演男性角色的女演員就穿著和表現上來說,展現的是男性特質或中性特質,並非男性生理。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演員,在陰柔表演詮釋中,不時顯露陽剛真身。例如第二代女主角與領班男友互許終身的關鍵時刻,緩緩地脫下假髮和洋裝,以男男的肉身姿態激情擁吻。雖然帶有炒熱氣氛的意圖,卻也同時展現眾男性既陰柔又陽剛的多面貌。其次,出乎設定意料之外的,是展演的主體逐漸從性別差異走向個人特質。主要角色在三場幾乎都由不同演員扮演,同一角色的生理性別、體型、外貌、口條和表演方式不斷改變。雖然乍看之下有連戲的疑慮,所幸故事和角色設定明晰,透過對話就能即時掌握情節和角色。在相同角色不斷變化演員和演員性別的情況下,比起性別的差異,更清楚展現出來的是,演員個人特質與表演專長上的差異。因此,這場具有慶典性質的性別展演,逐漸走向了更寬闊的性別特質展演。

彩虹家族的想像

不再由異性戀文化獨享的家族想像。在第三場,以台灣近代獨有的中秋烤肉習俗所暗示的家族團員意象中,出現了全女性的三代幸福同堂場景。在這場橫跨一家三代的愛情故事,無論是女女或男男,每種愛情都理所當然地從戀愛、結婚、懷孕、邁向了下一代、下下一代。這場彩虹祝福所展示的,不僅超越二元性別論,甚至超越當代台灣同志運動的主流想像,從婚姻走向了家庭與家族。這場彩虹慶典所預示的,是每種愛情都可以理所當然擁有親友與鄰人的祝福,都有子子孫孫的企盼、羈絆與煩惱,都有家族故事可以流傳或追尋。預言著每種愛情都平凡與日常的那一天,都有青春與家族八點檔的那一天。

註釋

1、定義來源:台灣宗教文化資產/大目降十八嬈。https://reurl.cc/l6pg9

2、同註一。

3、同註一。

《城市戀歌進行曲》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9/06/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生活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觀眾跨世代攜手前來觀賞、熱烈討論故事與自身關聯的跡象看來,這種「啟動對話」的運動猶如劇中石濤不願面對真相逃離家鄉的映照,是具體的、真實的、滾動的改變,誰說返鄉不能尋找到幸福的未來?(楊智翔)
8月
14
2019
融入新化本土元素,以十八嬈蜘蛛精一角貫穿全劇,成為了勇於追求愛情的女人的象徵。劇中的「蜘蛛精」、「洗門風」等情節都揭露男性沙文對女性的荼毒,也部分重現了早期社會的愛情,須在某種框架中才能存活的悲哀。(吳彥陞)
5月
02
2017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