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傳承與心聲共響的交織《城市戀歌進行曲》
8月
14
2019
城市戀歌進行曲-嘉義高中版(阮劇團提供/攝影大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6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這是一場極其動人的熱鬧成年禮,演出從數字開始,開演前,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上台向觀眾交代今日幾層重要的意義:今年劇團十六歲了,自己十六歲時正是在同一場地觀賞紙風車的演出,而受到戲劇啟蒙,今日受紙風車鄉村卡車藝術工程邀請回到自己的母校嘉義高中演出,這是《城市戀歌進行曲》(以下簡稱《城市戀歌》)第十八場演出,是阮劇團創團以來第四百四十三場演出,也是2019年劇團在嘉義「唯一」一場大型公演,更是《城市戀歌》大改版後首次亮相【1】。種種製作層面的意涵,皆透漏出本場演出對於深耕嘉義地方、極力發展台語展演的「阮劇團」而言,是團史中極其重要的一筆演出紀錄。

演出取材自臺南新化地區民間傳說「十八嬈」,相傳地方有一隻蜘蛛精蟠踞,會定期吐絲結網大鬧百姓,約在每年農曆年後,地方婦女常有不持家務、放蕩、行為怪異等中邪的狀況,許多人直指是蜘蛛精在作亂,媽祖因而指示在農曆正月十八日,青壯年人需持火把繞境祈福以降蜘蛛晦氣【2】。《城市戀歌》就在鑼鼓喧鬧的廟會活動中展開,呈現一段石堆、石濤兩兄弟與鄰居清秋之間的三角關係,同時將時間軸拉長,以清秋、昭華及耀輝三代之間截然不同的感情觀點,將臺灣數十年來的酸甜心聲於舞台上共響,呈現民間傳說的嶄新風貌。除了人類角色之外,舞台上最吸引目光者,非屬蜘蛛精不可,各個角色明白她是蜘蛛精,同時卻可與之產生對話,而蜘蛛精每每出現,又常扮演說書人的角色,會向觀眾傳遞情節走向,抑或補充角色無以言說的心底心聲,功能性非常強烈。此劇翻轉了傳說裡牠邪惡、汙穢的印象,舞台上金光閃閃、風華美艷,扮演該角色的吳盈萱,將其妖怪的本質轉化,呈現內蘊深厚、思緒細緻的「先知」的一面。她身段柔美又猖狂、言詞婉轉又時而犀利,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歡,尤其小孩並未因其「妖怪」的質地而驚恐哭喊,反倒是觀演期間愛上其略為幽默逗趣、笑聲響徹,像極厝邊鄰居「阿姨大媽」的溫厚形象。蜘蛛精在劇中不斷複誦像是咒語一般的忠告「若是生死拆分開,相逢著佇月圓時」,將「傳說」神秘的魅力拉回現場、推進情節,可以見得蜘蛛精在劇中已幻化為「自由戀愛」的具體表現,警醒世人別被過往觀念禁錮,左右世間男女脫離「中邪」的蜚語,將「選擇」還給這片土地。

此劇的情節中,出現「模範母親」匾額被拆,清秋慘遭洗門風的橋段,藉此反罵清秋有夠「模範」,教導出來的女兒昭華竟然敢退婚、愛上別的男人,不潔身自愛,事實上昭華僅是勇於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擇其所愛,放下街坊鄰居兒時替她約定好的婚約而已。筆者觀察,「表揚母親」的情節設計在近年許多臺灣的作品中亦曾出現過:如創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中瑞娘獨自辛勤扶養承先長大成人,因而受校頒發「模範母親」,原因與《城市戀歌》類似;又如臺北市立國樂團《我的媽媽欠栽培》,改編自楊富閔原著小說,看似沒有學識的媽媽,竟能聯合地方婦女力量創生地方動力,因而被表揚。依此路徑,可略見「模範母親」似乎是臺灣集體記憶當中,對於「媽媽」而言相當崇高的身分認同,可同時也顯現在不同時代裡,對於「模範」定義的出入與變動,怎樣的媽媽才是模範?怎樣的愛情才是正確?女性在此獎項的互動之中,是否又受到任何不平等的對待正在被複製?《城市戀歌》觸發此面向的探索,值得後續進一步深入分析討論。

《城市戀歌》直指,雖「運命」運行不變,不過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改變」隨時可以發生,重要的是要傾聽自己的心聲。此劇改版後,融入臺灣街頭抗議的歷史場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大布條,給予耀輝表現追求民主自由的舞台;之後他返鄉,決定用攝影專長帶動地方發展的情節,似乎埋藏阮劇團團員返鄉經營地方藝文發展的心聲,此時舞台不僅是三代愛情觀交織共議的平台,更成為台上台下共同鳴響對家鄉未來關照的廣播電台。持續放送思慕的歌聲,裡頭一曲《心內有一个聲》唱著「天地遮大/你來拄著我/世界遮闊/我有你作伴」,從演前演員教唱、開場,到第一代的石堆與清秋合唱,一路唱到戲末三代加台下觀眾全場齊唱,可見得「傳承」不僅有戲裡石堆送給清秋而代代相傳昭華、耀輝的米缸。更深刻的是,紙風車擴散藝術能量,促使嘉義在地「阮劇團」回歸出發的所在,共慶成團十六年,能繼續傳遞藝術香火給在地居民與小孩,這股熱情溢出舞台,瀰漫全場。從觀眾跨世代攜手前來觀賞、熱烈討論故事與自身關聯的跡象看來,這種「啟動對話」的運動,猶如劇中石濤不願面對真相而逃離家鄉的映照,是具體的、真實的、滾動的改變,誰說返鄉不能尋找到幸福的未來?足跡遍布臺北、臺中、高雄等大城市,甚至將臺語劇帶往英國、羅馬尼亞等地,回到故鄉帶著大家唱著自己寫的臺語歌,阮劇團就在故鄉嘉義做到了。

演出空間位在高中禮堂裡,左右牆上斗大的兩行寫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阮劇團傾心以地方文化特質,實踐深具臺灣南方特色的戲劇創作,聲量如何藉由「可以帶著走」、巡迴四處的《城市戀歌》,走向更在地或更國際的全球視野?這股「正氣」十六年來已在許多觀眾的心裡播下返鄉的種子,甚至有的已成小樹逐漸茁壯,期待在南方看見一整片阮的綠蔭,共同在樹下與民眾譜寫臺灣劇場史的一頁,齊唱城市戀歌。

註釋

1、部分資訊參考當日演出節目單。

2、民俗故事介紹參考來源,台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3

《城市戀歌進行曲》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9/07/21  19:00
地點|嘉義高中樹人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相同角色不斷變化演員和演員性別的情況下,比起性別的差異,更清楚展現出來的是,演員個人特質與表演專長上的差異。因此,這場具有慶典性質的性別展演,逐漸走向了更寬闊的性別特質展演。(楊禮榕)
7月
10
2019
融入新化本土元素,以十八嬈蜘蛛精一角貫穿全劇,成為了勇於追求愛情的女人的象徵。劇中的「蜘蛛精」、「洗門風」等情節都揭露男性沙文對女性的荼毒,也部分重現了早期社會的愛情,須在某種框架中才能存活的悲哀。(吳彥陞)
5月
02
2017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