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造夢,天堂多遠?《天堂邊緣》
10月
02
20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4次瀏覽
林采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天堂邊緣》(簡稱《天堂》)是齣舊作,2004年9月在實驗劇場首演,屬於兩廳院中文音樂劇實驗計畫的產物,時隔近十年,再度搬上舞台,劇本因時制宜進行些微調整,加入臉書等流行語和橋段,但講述的依然是愛與追尋的故事。

然而,當劇中《野玫瑰》旋律響起時,搭配著舞台上的劇情,不禁讓筆者聯想到:此時此刻台灣音樂劇的環境,離「天堂」又有多遠呢?

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以新象1987年製作的《棋王》、 綠光劇團1994年推出的《領帶與高跟鞋》與果陀劇場1995年創作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濫觴。2004年《天堂》推出的時代,國外音樂劇相繼登台,國內原創音樂劇漸成風潮,業界告別拓荒階段,彷彿逐漸欣欣向榮。《天堂》的創作團隊,集結一批帶有音樂劇夢想,試圖一展身手的年輕人,但一晃眼間,他們的輕狂已過而立超越不惑。

由王友輝編寫的《天堂》以電影《天堂過客》為發想,述說三個上不了天堂的靈魂,帶著生前的遺憾徘徊人間,他們唯一離開人間的方法,便是藉由三人共同守護28年的男孩完成他們的心願。對於當時參與《天堂》的人來說,9年後的捲土重來,不也是為了彌補當年那6場演出之後《天堂》即鎖入箱中的遺憾?

歸隊的天堂份子,包括作曲家冉天豪、男主角程伯仁、合音天使張世珮、歌唱指導魏世芬等。在離開《天堂》的日子裡,他們各自在音樂劇的世界打拚,有時遇見有時分離,在友情的連繫下,今年5月獲得金援,名為「天作之合」的劇團正式成立,《天堂》終有機會再現。

在《天堂》的舞台上,聽到看到的是台灣音樂劇「軟硬體」發展的縮影。冉天豪的音樂扣緊劇情脈動,五味巧妙交織,過去十年台灣的原創音樂劇至少有4分之1出自其手。飾演徐震宇的程伯仁、何智的江翊睿、秀燕的張世珮是中生代的好手,他們在舞台上的聲音表現靠的是從兒童音樂劇一路磨上來的真功夫,但是台灣每年音樂劇製作為數不多,他們能夠發揮的舞台和演出的角色,自然有限。

在劇中飾演菲菲的張芳瑜,相較是新生代的好手,她自信亮眼的表現,可能沒有人相信,2年前她只是群戲中不顯眼的初生之犢。她的成長拜對岸所賜。2011年她勇闖對岸,打敗眾人在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扮演女兒蘇菲,2012更獲得上海壹戲劇獎年度新銳女演員提名,兩季百場演出,麻雀變鳳凰。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

在缺乏基地的狀況下,製作無法累積,市場無法拓展。以《天堂》這齣中型劇場規格的製作,在水源劇場總計推出16場6千張票,相當於國家戲劇院四場的觀眾人數,達到水源劇場所訂定目劇的標準。但是幕落之後,演員又得各奔東西,為五斗米打拚。《天堂》何時再現?在音樂劇產業鏈未能成形的台灣,就算成立劇團,演一齣可達到定目場次的戲,都只能算是一場夢,過一個癮罷了!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3/09/2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張洛韶)
7月
12
2018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