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兒童劇就要熱鬧?《大腳小小鳥》
7月
26
2019
大腳小小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equeña Max)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國內許多兒童劇創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很少欣賞國外的兒童劇,殊不知當前國外的兒童劇場發展趨勢,規模已愈來愈講究精緻、微小,細心打磨創意和美感,且分齡分眾的目標更明顯,例如西班牙口袋裡的沙劇團(Arena en los Bolsillos)《大腳小小鳥》就具有這些特色。

口袋裡的沙劇團是西班牙寶寶劇場創作的佼佼者,成立於2008年,在他們的官方網頁上慎重的宣告:「毫無疑問,嬰兒和剛會走路的幼兒是最要求的觀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到如此尊重,要為他們創造一些作品。」如此疼惜看重於嬰幼兒,這樣的虔敬心態,創作當然不會隨便取巧,拿出哄騙嬰幼兒的小把戲而已。

《大腳小小鳥》訴求於零至四歲的嬰幼兒,但讓人驚訝與驚艷的是,整齣戲表演過程中沒有任何與孩子的互動,而且戲的氛圍營造偏向詩意抒情,僅有一位女演員飾演一個有隻大腳的女孩,演繹著她的孤單與幻想,其身體表演輕盈如芭蕾,沒有幾句台詞,說話語調溫柔自然,不像國內眾多兒童劇演員老是故作可愛,愛尖聲嗲氣或高分貝嘶吼著。我坐在觀眾席後方,觀察到全場只有兩個小孩中途有些不安、略為吵鬧一下,其餘的孩子都能很安靜專注地欣賞著,不時有人隨著劇情問:「她怎麼了?」、「她在做什麼?」或者自己為所見下說明註解,童言童語甚是可愛!

由此可以思辨一個問題,用來詰問國內兒童劇創作者與觀眾:誰說兒童劇就要熱鬧?不熱鬧就不能吸引孩子嗎?

因襲已久的刻板印象,是對兒童身心發展觀察不夠深刻。老是要靠熱鬧噱頭,逗得全場觀眾快樂大笑,就以為是好戲,以為因此可以帶給孩子童年愉快的記憶;然而,我想提出反駁的是,這種「快樂」的樂只是一時短暫的「快感」所致,感官接收反應快,也會快速忘卻,來日孩子如果有機會接觸到藝術性較高,又寓教於樂,可以啟迪更多思考,引發感動的兒童劇,那種美感獲得的喜悅才是長久,可以印刻成童年不褪色的美好回憶。國內充斥太多只靠熱鬧噱頭的兒童劇,充塞了許多家長和孩子的視野,錯誤的偏見已到了必須翻轉的地步,如果不嘗試接受其他形式的創作體驗,對兒童身心發展並非好事。

倘若有更多機會,多接觸《大腳小小鳥》這樣的兒童劇,僵化的視野才能逐漸打開,才能有更多新奇有趣的眼光來看世界。更何況,這齣戲還是為嬰幼兒創作的寶寶劇場作品,其用意與價值無疑是為嬰幼兒生命的美感素養鋪墊好的基礎。

跟著嬰幼兒用新奇有趣的眼光來看《大腳小小鳥》,故事中有隻大腳的女孩,好像穿著一隻潛水蛙鞋,走起路來一跛一跛。我們不知道她為何有隻奇怪的大腳,也沒有任何劇情解釋,只見她常常依偎在一個木頭編造出的大鳥旁,大鳥旁還有一棵比例稍小的樹枝。女孩總是靜靜的和大鳥玩,神情有著淡淡的憂傷。直到某一天,背後投影出現一群小鳥,女孩以動作象徵捕捉到一隻小鳥,之後女孩便和小鳥(以偶呈現)形影不離,也為牠造了小小的鳥屋,可以懸掛在大鳥尾巴上,釣魚線一彈,彷彿鳥兒在玩盪鞦韆。

而後,樹枝被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立刻變身成一個大人的模樣,女孩把自己一隻手套進去,虛擬的人偶就有了生命與活動,可以搔女孩癢,和女孩一起玩。滿足於幻想的小小幸福中,流洩的鋼琴聲聽來更覺安寧療癒。可是漸漸地,女孩也發現小鳥失去同伴,也有牠的孤獨,女孩細膩的心思有同理理解,最後遂把小鳥放逐,讓牠自由。從這些情節中,看見女孩尋求依附關係,渴望愛的連結,從自我中心到意識他人的存在,沒有任何激烈的動作、吵鬧的聲響或聒噪的語言,一切的意境皆如微風緩緩地拂過舞台。

那個白色方形的舞台空間,自始至終女孩都沒有走出去;也許,她還是要繼續孤獨,還是會耽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面對這沒有解答的結局,卻也是讓孩子自行思考解答,或解決問題的開端。近年來的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在嬰幼兒身上的觀察發現,嬰幼兒大腦的學習機制,任何事物都能迅速包容接收(尤其三歲階段),再轉化成經驗與知識的認知,有了適應外在的行為能力。如果給嬰幼兒較多可以安靜體驗、培育美感的事物,對專注力的提升和穩定才有正面效益。

深切盼望兒童劇創作者與觀眾,引此為鏡深省後,別再認為兒童劇就是要熱鬧了!

《大腳小小鳥》

演出|口袋裡的沙劇團
時間|2019/07/2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