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建構的當下《高雄百分百》
12月
14
2020
高雄百分百(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1次瀏覽
黃馨儀(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的「百分百城市」系列(100% City),自2008年於德國柏林首演後,便開始踏上全球巡迴產製的過程,2012年跨出歐陸進到加拿大,2013年首度踏上亞洲於日本東京演出,而於里米尼紀錄劇團二十週年的2020年,《高雄百分百》發生了。

高雄百分百?誰才能代表高雄?

《高雄百分百》承襲著百分百城市系列的創作模組,以城市的戶政統計數字為基底,依據性別、年齡、戶籍地、婚姻狀態與國籍邀請一百位演出的參與者,並且採用前一人邀請下一人的方式進行。

在第一個部分「自我介紹」中,這樣的結構也被清楚地講述出來。各地的第一位參與者為戶政人員,除了介紹自己,也簡要說明了該城市的年齡人口狀態,並邀請下一位她介紹來的朋友上場。也因此在前面約三十分鐘的演出中,我們經歷了一百位參演者的自我介紹,並且知道他們彼此的關係,他們也各自帶著代表自己的物件,選擇自己的方式自我簡短介紹【1】:民政局職員祝福生育率提升的金鏟子、緊張的參演者與她的腸胃藥袋、喜歡打籃球的女孩、戴著浩克手套的小男孩、會自己轉圈圈的玩偶、超過二十年的老削鉛筆等等。這樣的具現也讓生冷的統計數字立體,得以看見數字底下涵蓋人的樣貌;然而在「個人」以外,人與人的「關係」又是一個特殊點,在統計數字以及相互介紹的連帶之下,也提醒即使場上一百位參演者呼告著「我們代表高雄」,但有其本質上的限制:畢竟要符合數據、也要相互有關係,才能在這裡。對應著結構,「我們代表高雄」的號稱中同時質疑了這個作為取樣的群體,這樣的提醒與質疑也一直出現在後續段落。

點線面:個體—關係—統計圖表

《高雄百分百》演出長度約為一百分鐘,光自我介紹就佔了三分之一,然而這一個個亮相卻是重要的。先讓觀演者稍微辨認出數字代表下的人,也讓物件協助觀眾記憶這一百人,進而能在後續的提問站位中去對應思考自己在劇中的位置:誰和我相似?誰代表了我關切的議題?誰是我通常不會接觸的對象?另外,孩童又是最吸睛的,需要爸媽抱起或大踮腳才能觸碰到麥克風、又或是含糊的奶音總能擄獲觀眾的心。因此,自我揭露與關係也是特別吸睛。當一位青年自我揭露就診完身心科便來演出,隨即出櫃,然後介紹下一位是他母親;一位中年男子自我檢討敘說,希望多有時間陪伴家人並介紹兒子出場;或是,另一位青少年展示著自己的特立獨行並且邀請他的老師上台──關係形塑網絡,如線連結了個體,並串起了統計數字下的面。這樣的「關係」藉由演出無形地串接後續的提問,讓台上的參與者更加緊密。

和其他城市版本略微不同,當第一百人登場,說出「高雄百分百」完成,卻又有兩名參演者登場──一位來自越南作為法規上不能參演的東南亞移工代表、另一位來自香港作為留學生代表,他們雖然長居於高雄,卻不在官方的戶政統計上。《高雄百分百》破格的102%,也再次顯現官方計數下的未盡。對我而言也提醒著所有「表徵」下的陷阱,以此里米尼紀錄劇團也以「俄羅斯輪盤」的隱喻帶入下一個階段的展演──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站在台上的我們,其實都是偶然與巧合、嗆司嗆司而已。

高雄百分百(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社會計量:以身體選擇回應社會的方式

在自我介紹後進入百分百的另一個形式:「社會計量」(Soziometrie),參與者將以佔位的方式回應創作者的提問。可能是根據圖表站出年齡區段、居住區域、族群身份,或是根據提問佔位回答是或否,來形成同樣觀點的團體。每一個問題階段都有設定的串接或不同的表現形式,藉由身體的移動與佔位,回應的答案能被快速具象理解,但當多個問題堆疊,難免也會開始迷失,並且淪於統計的形式。所以問題之間的留設有「呼吸」的空間,或許是舞蹈、或許是高雄二十四小時的身體展演,或許是脫褲子試膽、又或是讓夢想在台上台下飛翔,藉此整體演出的節奏,也有不同提問形式轉化。問題之間也有部分銜接與深化,使提問的參與者進行自我述說或是表態,比如當佔位男/女時,其中的變裝皇后立於中間,提問第三性與性別流動的可能,而另一名參與者則說了自身的故事,接續提問在台灣男女真的平等了嗎?佔位完所在區域後,楠梓區的一人述說了夜晚工廠偷排廢氣的空污問題,而避開某些區域移動也成為了高雄人的整體記憶。又或是提問台灣正名與徵兵制需要後,提問害怕戰爭嗎?會為了保護家人殺人嗎?會為了保護城市殺人嗎?去思考政治與價值背後的可能代價。

「社會計量」其實是民眾劇場/應用劇場工作常使用的方法,也是作為應用劇場工作者的我很喜歡的工作方式,尤其在第一次的工作坊中,能讓參與者與帶領者快速熟悉彼此、一眼看出彼此現階段的狀態。尤其是需要從身體的表達再進到口語討論的層面,建構了身體和空間的關係,並也給予表態的不同選擇:我回應,但我不一定要解釋,甚至我也可以選擇不誠實。然人與人在一起又有了支持力量,並且看向彼此的同與異。即使這一題我們意見相左,但下一題我們可能又站在一起,實際的身體移動、靠近與遠離,在工作現場其實有種很奇特的力量。

在表態與不表態之間

不過小團體的工作坊和被注目的售票演出是不一樣的,身份的表態會更直接。是以觀看《高雄百分百》時,我滿讚嘆參演者的主動表態,尤其在一般來說敏感的政治問題上(又是2019年以後的高雄):支持同婚嗎?支持核能嗎?支持九二共識嗎?希望統一嗎?有參加補選嗎?在普遍劇場的同溫層中,那些仍願意站在「政治不正確」答案的少數人,著實令我很感動──畢竟自由與民主即是要能包容多元的聲音,提供各自表述的平台。當然囿於形式,並無法聽見每個人的想法,或是有更深入討論的可能,但這些佔位確實在地提醒了我們人的多樣性。

對比於能公開談論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匿名回答的「暗場題」主要聚焦在較為私密與與親密關係的表述:性生活滿足嗎?有被性騷擾過嗎?有被家暴過嗎?有劈腿過嗎?有墮胎過嗎?當然也藏著有趣的問題:有偷過路邊安全帽嗎?有討厭這舞台上的誰嗎?暗中亮起的光出乎意外地多,如同星星閃現著,我也聽著旁邊觀眾的驚嘆聲。在東方社會,的確比起意見表態更難過的是道德批判這一關。這些提問也對應著未成年者的問題:一定要乖嗎?在社會還有那麼多被噤聲的議題時,要如何不害怕未來?而關於這些問題,你,能夠誠實嗎?

隨著演出的推進,參演者共同跳舞、共同奔跑,他們的佔位越來越靠近觀眾席。最後按著喜歡的拍照位置,他們直對我們坐下。原本舞台螢幕投影著他們的移動,我可以如同顯微鏡般對照觀看(尤其搭肩跳舞那一段,真的很像細胞生物),但當成排坐下,每一個人都變得巨大,群體也超過了我觀看的視角(也是因為我坐在第二排)。而接下來的提問也進入翻字卡的多選題,藉此呈現他們的生活面貌:工時、交通工具等。「我們有著一個身體、一百零二個腦袋」,在問題設計的分合間,高雄人的面貌其實益發難確認,唯一的「共同」或許是場上這群人對高雄的思考。

永遠不夠的奇觀:真相永遠只是一種敘事

而不能忽視的也是百分百城市系列所呈現的「奇觀化」,無論是一百零二個人在台上,或是未成年的孩子、蹣跚的長者,又或是每一個願意揭露的自我。最後一個部分「成為我們」(come to be one)問出了另一層私密的情感問題:沒有父親的人、沒有母親的人、親眼見過死亡了人、拯救過生命的人、想過自殺的人。當以身揭露,便串連起情感,而情感也讓全場串連起來。

不過也因為對「奇觀」的需求,演後也有不少「樣本數」不夠的不滿足感,台上雖然展現了許多特殊性但仍缺乏「最特殊」的部分:更底層的人、更邊緣的人(障礙者、無家者、民俗宮廟體系者),又或是在地性不夠的討論。要多特殊才能真正特殊?要多深刻才能在地?其實《高雄百分百》已經以那多的2%回答了這個問題:還有至少98%的空白需要我們自己去填補與認識,這是全球化之下地方的任務,如果我們想要不被收編化約,想要回到主體定義自己、標誌地方。畢竟那如一開始所言,即是統計數字所缺漏之處。「他們的異質性正是他們在這裡的原因,由此這種共謀才可能產生。他們同時也在尋求自己在舞台上的正當性,而這正當性是因為他們保持了異質性,而不是把什麼事都做對。」【2】我想,即是因為《高雄百分百》尚未正確,這兩場的相聚與相遇才這麼重要。

即使這一百零二位高雄人無法全然代表高雄,但以自己的存在為自己發聲,試圖找到高雄的可能面向。作為反對傳統劇場的重複展演與再現的創作團體,里米尼紀錄劇團多年來與「日常專家」一同工作,讓真人的樣態進入作品,社會性地檢視與揭露。也是因為「真」的樣態,首演旋轉舞台突然故障了,雖然初期有些尷尬,但參演者開始自發自轉移動,慢慢地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介紹、圍成一個圓;還有每一個先搶了麥、再偷偷看提詞的時候,都讓我覺得十分可愛──因為這一群人,一起共同在這舞台上完成這一切。在安全的結構裡做出自己的選擇:要說什麼、不說什麼,多靠近哪個主題一點,或是多彼此支持一點,不用多做什麼、只要成為自己,給予生冷的數字自己當下的詮釋。而明天,一定又會不一樣。

一百分鐘,一百零二個人,真的能把高雄說完嗎?更多的藏在台下觀眾不由自主地跟著問題回答的時刻、後續臉書的分享回饋,以及與觀演者的討論與揭露,又或是這一百多個人被尋找的過程,這些是沒有這個製作就不會發生的真實──「他們並不只是粗略地聲稱一種真實,而是展示了世界的複雜性;在那個複雜世界裡,每 一個人都很重要,而真相永遠都是一種敘事。」【3】

註釋

1、演出現場有一給參演者的投影字幕,幫他們提詞、並且提醒流程,作為觀眾的我需要回頭才可以看到。這也是里米尼紀錄劇團協助「日常專家」回到自己的參演方式之一。此部分的字幕為:「以自己的方式自我介紹」。

2、引自佛羅里安‧馬扎赫著,温思妮譯:〈照顧人又同時令人感到不確定的創作方式──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歷史〉,收錄於米莉安・德萊斯、佛羅里安・瑪札赫主編,温思妮、陳佾均譯:《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台北:書林出版,2020),頁46。

3、同上,引自〈前言〉,頁21。

《高雄百分百》

演出|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
時間|2020/12/04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到底,我們的確可以透過問題來理解對方,也可以在答案中窺見侷限。在《高雄百分百》連帶激發我的更多問題之外,我依然認為《高雄百分百》對於高雄、甚至衛武營,都有著獨特的意義──並不僅只是邀請眾人/素人與藝術中心建立關係的意義,而是過程中如漣漪般一一串起連結的意義,尋找那無法被數字界定的多與一,化零為整也化整為零。(白斐嵐)
12月
14
2020
《高雄百分百》絕非只是一個告訴觀眾高雄有多少人口、綠地面積多少、離婚率多高的演出。如何從虛實中整合,了解社會真實存在著多元的差異性,並且學習尊重溝通及包容,才是觀眾更該從中回看自身並且重新審視的關鍵命題。(黃婷容)
12月
14
2020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