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的下午茶《我是死胖子》
8月
13
2014
我是死胖子(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6次瀏覽
楊美英(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臺南的暑假較諸往年多了許多看戲的機會,包括幾個來自台北巡演、或是在地的新面孔,值得繼續觀察是否代表戲劇生態蓬勃的意義;而且,有些節目發生在未曾售票表演的地點,像這回觀賞的目標乃是今年剛登記立案的「阿伯樂戲工場」,選擇於媒體名店a Room咖啡館內舉行創團首演,頗引人注目。

從表演場地的所在來看,當觀眾從大路轉進小巷,一歩步到達老平房改造的店家門口,穿越綠意盎然的前院,迤迤然入場,一整面的書牆、質樸厚重的原木桌椅、老式檯燈等,便已經鋪展出愜意舒適的觀戲氛圍。

咖啡館內大致與平日營業陳設幾乎完全沒有變動,觀眾自由入座後,三個身穿工作服、佩戴姓名徽章的服務人員來回穿梭,除了邀請觀眾從簡易的黑白節目單背面所列「慢慢喝」冷熱飲清單選擇熱拿鐵或是冰檸檬等,還和觀眾玩互動遊戲(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機智問答)。

演出開始得非常自然。因為,當觀眾從前院通往室內的途中,一樣穿著工作服裝的服務人員便已經說明看戲規則:不可錄影錄音、可以攝影(關掉閃光燈)等等。於是,就在滿室咖啡、巧克力鬆餅的甜香之中,隨著開演時間到來,剛才的三位服務員慢慢展開行動、引吭高歌,宣告故事開演。

所以,當下觀眾很清楚的看見此次演出乃是發生於非傳統定義的劇場空間,而且將劇中角色的設定完全融入咖啡館現場,情節內容大致從三個熟稔的工作夥伴的閒聊、調侃先登場,引介出他們從來沒有看過店老闆的模樣,只有透過傳真接收「老大」的指令。於是,全劇的重點在於傳真書面資料強調了「老大」要求全力動員協助具有某個特定信物的來賓完成其「圓夢計畫」。

三個服務員移動全場,有些時候分散外圍、環繞觀眾,有些時候聚集分區桌椅之間,青春活力洋溢,使得全劇的進行可說平順、流暢。主要演員之中有兩位在穿插的歌舞中負責演奏鍵盤、吉他,有利情節進展的襯托,增強戲劇效果。當全劇焦點人物「史先生」現身,慢慢將場面調度集中於事先空下來的一區桌椅;他先來一段「我是死胖子」的自卑自苦自述,可惜在悲情抒發或是誇張諷諭的不明意圖兩端之間,無法進一歩具體建構或是幅射出劇名的內涵寄寓。而所謂的「圓夢計畫」,乃是胖子「史先生」想要為其愛慕的女性筆友安排驚喜聚會,於是後半段的主要內容在一次次模擬兩人會面的狀況,終於幫忙他克服了胖子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礙。然後,戲的尾聲,三位服務員才知道原來害羞的胖子「史先生」其實就是之前從未露臉、睿智又霸氣的幕後「老大」。

全劇的內容與表現調性,輕鬆活潑,感覺傾向漫畫或電視偶像劇化,一如現場演奏的輕音樂,風格親切順耳。只是,就角色的進出掌握力度,以及全盤故事結構轉折、表演的內在餘韻而言,即使配上了優美的咖啡館、香醇的下午茶,仍然不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

再者,這齣戲的演出時間頗為特別,分別是下午一點、六點,猜想應該是配合知名咖啡館的營業利益考量,也可視為一次票房行銷的新鮮嘗試。更令人高興的是,南台灣現代劇壇又一新面孔--阿伯樂戲工場,是由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系友組成,團名取自台南大學校樹「阿勃勒」的諧音。但看其基本陣容:由台南人劇團前藝術總監、現任教於台南大學戲劇系的許瑞芳擔任藝術總監,台南人劇團前行政蔡美娟擔任執行製作,加上台南大學戲劇系歷屆學長姐的人力/人才資源,可說在戲劇藝術、技術和行政等環節都具備了相當雄厚的支援,非一般青澀新人劇團可比擬,基本發揮空間不小,期待該團下回創作表現。

《我是死胖子》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4/08/05 13:00
地點|台南市a Room房間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重身份的並置,空間的複合運用,加上演員的歌舞插入,允許觀眾吃喝與拍照等手法,戲劇幻覺很難完全建立。然而,此表演性的偏向,卻更能讓觀者好好地體會文本想談論的事情:關於愛、關於自信、關於夢想。 (王威智)
8月
13
2014
此次的創團演出整體是細心完整的,對於剛畢業的戲劇系學生們,也展現了別於其它戲劇愛好者的演出呈現出更高的專業性,在專業演出人才不斷北移而缺乏的南部,令人對於府城的劇場發展多了許多的期待。(李旻原)
8月
13
201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