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盤大雜燴《巫頂站在屋簷上》
11月
09
2016
巫頂站在屋簷上(紙風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4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無庸置疑,歡樂已是紙風車劇團的兒童劇最鮮明的標記了。然而,除了歡樂,看完紙風車劇團的兒童劇,有什麼可以一再感動與回味的呢?或者我們就用《巫頂站在屋簷上》節目冊上總編導李永豐說的:「巫頂也希望紙風車充滿『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兒童劇,成為台灣所有孩子成長的共同記憶。」以此標準來檢視,做為台灣第一大兒童劇團,紙風車劇團的一舉一動都具有指標意義,然而作品是否真的建立起「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內涵?很抱歉恕我直言,在「巫頂系列」作品中是愈來愈難看見了。

我們就先從創意來剖析,《巫頂站在屋簷上》依然暴露了這系列作品劇本鬆散、雜亂無章的老毛病,這齣戲中透過巫婆巫頂來講三個故事:分別改編自小野《心所愛的人》、李美玲《多生與多莉》(改編名為《賣芭樂》)和哲也《小火龍與糊塗小魔女》,三個故事高手的文本都是可以單獨成為一齣戲,卻被硬擠在同一齣戲,於是狀況就來了,串聯這三個故事的內在邏輯何在?當我們只能夠從《小火龍與糊塗小魔女》原著中的巫師被改名成為屋頂的哥哥屋簷,找到一丁點的連結,但這樣的連結又與劇名屋頂所站的屋簷——房子的上端——語意是不同的,再則巫頂也沒有參與進入這段故事中演出,導致巫頂與三段故事之間,純粹只剩說書的功能而已,既然如此,也就無法突出巫頂身為一個巫婆,可以展現飛天遁地、變換魔法的奇趣;這系列作品讓屋頂常常像一個魔術師一般,卻又只是耍些從空中撒出一些彩紙,或抓出一朵塑膠花的小把戲,奇幻巫術魔法力量蕩然無存,遂讓這齣戲內容顯得空虛浮泛。

失去創意的還有一再三複製的兒童劇老把戲,例如《心所愛的人》這場戲中的公雞「雞雞」,三不五時就要跌倒,搭配「咚咚咚」的音效聲,很吵很鬧,是兒童劇常被批評綜藝化的搞笑模式;又如《小火龍與糊塗小魔女》中的屋簷,站在自家門前斜坡,也是動不動就要上演向前摔跤的戲碼,所謂輕鬆幽默,倘若永遠只是靠這種伎倆表現,和在俗鬧泥沼裡面,兒童劇的形象能漂白嗎?還有序幕屋頂在場上找2017世大運吉祥物熊讚,那種刻意裝笨假裝看不見熊讚躲在哪裡,然後問台下小朋友,被指引之後去尋找又營造一段捉迷藏互找不到的橋段,兒童劇只能永遠這樣玩沒有更創新的手法嗎?

這齣戲除了三段故事並陳之外,竟還要幫台北市政府置入性行銷,刻意安插一場2017世大運吉祥物熊讚的運動競技宣導劇,這也是很莫名其妙的!假如台北市政府和紙風車劇團有心為此大事宣傳,獨立製作一齣戲演出不是更完善有意義嗎?硬是突兀的嵌入在這齣戲中,更讓這齣戲完全像個拼盤大雜燴,就是要讓觀眾吃撐到有飽足嘔吐感,卻無法感覺美妙的滋味。

再論審美感受,趣味是兒童劇的基本導向,兒童劇固然不宜正經八百的嚴肅說教,卻也不能將趣味無限放縱到毫無尺度,例如《心所愛的人》當中的阿嬤,面對自己養的公雞「雞雞」,總是又踢又摔,直接表現暴力卻當作無傷大雅的趣味,創作意識的偏頗可議;又如熊讚表演棒球比賽,每次揮棒都故意揮打到身後的裁判,以致裁判激動搶過球棒狂打熊讚,這種施虐動作亦是綜藝節目常見的手法,雖然那只是海綿軟棒,可是暴虐誇張的痛擊動作,有何愛與關懷可言?

康德曾論審美的趣味是「無利害的愉悅」,可是當無利害變成引發不舒服、不愉悅的感受時,代表作品已然逾越反教育的尺度時,必然要對此作出修正了。然後再回到三段故事的形式來看,《賣芭樂》這一段採用微電影播放,問題是這一段為何選用微電影表現?況且這段影像結構與敘事還算平實質樸,與另外兩段故事瀰漫嬉鬧歡樂的氣質完全不搭,欠缺整體有機統合。

不過,這齣戲也非完全一無可取。在某些語言上的諧音雙關,確實是幽默的展現,比方《小火龍與糊塗小魔女》中守護許願池的狐神,他站立的基座寫著「本日小姐」——「小姐」原來是台語「休假」的諧擬,這需要一點想像推理,卻也是語言可以營造的延異擴想。狐神於此解釋自己正休假,無法幫助小火龍和小魔女的願望,還同時政治性的諷刺「一例一休」政策的變動,當然這不是兒童關注的現實議題,可是創作者的嘲諷倒是宣洩完成了。可惜僅靠這一點點語言上的幽默,是無助於將這齣戲的內涵補充壯實的。

《巫頂站在屋簷上》

演出|紙風車劇團
時間|2016/11/05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