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與跨界:《複眼人》小說改編戲劇的雙重迷失
5月
11
2021
複眼人(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5次瀏覽

王秋今(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複眼人》劇場版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說:「我希望觀眾能被故事吸引,好似跳到故事裡面,變成裡頭的角色,去展開一場不知目的地為何處的冒險,然後迷失在其中,我覺得偶爾迷失一下是很重要的。」【1】相對於小說原著人物錯綜穿插的接力敘述,舞台演員成為小說情節的直線式口述者,自述每一個人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平凡無奇的絮語,完全沒有小說情節佈滿想像的張力,也沒有聲音敘述的情感魅力。最不忍卒睹的是,分明是尋常的對話卻是充斥高漲的情緒,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尤其,《複眼人》書中的生態關懷並非只是強調大自然反撲,而劇中關於環保的議題,又簡化為宣言式的教條,無法展現反思的戲劇效果。這些舞台上的多重迷失,造成了觀眾的悵然若失。

《複眼人》的演出陣容簡直是囊括劇場的菁英,除了國際知名導演盧卡斯,還有九位重量級演員:金鐘獎提名最佳女配角的劇場天后徐堰鈴,飾演失去兒子的阿莉思;電影《賽德克.巴萊》「花岡二郎」的蘇達,詮釋樂心助人的布農族達赫;三金(金馬、金曲、金鐘)入圍的創作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扮演咖啡廳老闆娘哈凡。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飾演阿特烈與敘事者,《巴克力藍的夏天》女主角的鴻狄飾演布農族女孩鄔瑪芙,法籍演員柯逸華飾演挖雪山隧道的外國人達夫,創動舞劇場創辦人林立川飾演瓦憂瓦憂島的少年阿特烈,並與資深操偶師薛美華和偶戲表演者于明珠三人共同操作偶戲。但是,這些傑出優秀的演員都迷失在《複眼人》盤根錯節的故事中。

第一重是迷失在小說《複眼人》的轉譯與跨界,這些大卡司演員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大的原因是不懂《複眼人》的劇本,甚至可以說不懂小說原著的真義,連吳明益都說他的《複眼人》小說只是「呈現一種對話式的關係,或某種接力的關係,但絕不是隸屬的關係。」。【2】導演盧卡斯說他曾閱讀法文譯本的《複眼人》,而翻譯是由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跨語言與跨文化,包括了重複與差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語言的背叛,德籍的旅法導演盧卡斯所看到的中文翻譯成法文的吳明益小說,有可能很多是語言與文化的誤讀;而他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又是一種文類的跨界,小說擁有文字的想像力,戲劇只能表現聲音與動作,如何截長補短彰顯舞台效果,正考驗著編劇與導演的智慧。更何況,演員還要透過轉譯與跨界的劇本,自己摸索、解讀、詮釋劇中人物,終究「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呈現出斷裂與破碎的劇場版《複眼人》。

第二重迷失是對原住民文化的轉譯與跨界,蘇達是台灣原住民鄒族人,詮釋善於狩獵的布農族達赫,通常大部分原住民的個性是樂天知命,面對人生的逆境會喝酒買醉或黑色幽默的一笑置之,決不會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飾演經營咖啡店的哈凡,她說話帶有台灣國語腔調,舉手投足是台灣風塵女郎的感覺,並不像是原住民的女子,即使她是導演所運用的原住民角色,有可能是演員習慣電視和電影的表演方式,更有可能是導演想像中的「台灣」味的原住民形象。整齣戲似乎以原住民元素貫穿全場,卻是無法真正轉譯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文化特色,反而形塑成漢化的原住民,既沒有表現出《複眼人》所要傳達差異共生的社會生態,更沒有跨界深入理解原住民生活。

到劇場看《複眼人》的觀眾,應該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看過小說情節,會無法理解支離破碎的表演;一種是沒看過小說原著,根本就看不懂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不過,將小說改編戲劇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加上環境議題和原住民的元素。但非常亮眼的是,黃文英的服裝造型設計,多層次的樹木舞台,戲偶入鏡的創意,都可以看到此劇的用心與功力。可能,正因為想表現的主題太多和卡司太多,而變得小說與劇本的雙重迷失。


註釋

1、聯合文學編輯部,〈《複眼人》劇場版5大問 ──訪問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聯合文學》,(2021.03.16)。網址:https://www.unitas.me/?p=21349,2021年5月4日下載。

2、吳明益,〈給與我傾談向火的人〉,《複眼人》(新北:夏日,2011),頁366。

《複眼人》

演出|盧卡斯.漢柏
時間|2021/04/2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先前已有戲劇專長的評論者對其做整體性的評述了。身為一介音樂類別的評論人,我在這篇文字想做的,比較像是補述,也就是從其聲音與音樂的層面切入,嘗試勾勒出一幅對於這部作品的「側」繪。(顏采騰)
5月
14
2021
盧卡斯視角的《複眼人》,像是來自不同島嶼、也同樣要穿越不同語言的「阿特烈」,那些繁複的偶戲與聲光,都是一層再一層的轉述,是他想傳達給觀眾,即使把語言拔除,也能感受的意念。如果說,吳明益的小說具有「把臺灣帶給世界一看」的野心,那麼盧卡斯的《複眼人》,就是世界對臺灣發出的迴聲,無論你喜歡與否。(蔣亞妮)
5月
05
2021
而這次,我們真的迷失在「他的」故事裡了,人為的災難在劇場中以另一種方式被呈現,他好像成為了瓦憂瓦憂人的卡邦,讓複眼人只能在一個個單眼中流著淚觀看。不過,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卡邦?是誰給予他這項權力,讓所有參與者都失去話語權?又或者是渦流,因為製作裡的權力不對等,讓無法分解的垃圾們都被沖刷上島?這次的共製裡,「無法分解」的到底是什麼?(黃馨儀)
5月
05
2021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