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莎士比亞的莎劇《戰爭之王》
12月
07
2018
戰爭之王(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4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取材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大量運用多媒體科技,呈現一個多焦點、具現代意涵的演出。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將莎翁原劇大力裁剪,著重於三個國王不同的人格與治理方式。一開演螢幕投影出當今英國皇室,倒退至亨利五世的年代,為本劇的歷史作定位。導演一點也不想如實地呈現莎士比亞【1】,他以戰爭為題旨,凝視當代權力交替、訴諸大眾偷窺的慾望、與呈現歷史如何重複自身。

以莎劇為本,導演對於人性有更大的興趣,如亨利五世被質疑是否有治理能力,到積極佈局、運用策略致勝成為軍人君主,治理能力因著年歲增加,看重國家長久的利益。亨利六世軟弱無能,掙扎於基督教義的道德標準與現實世界的權力鬥爭,愈形退縮最後將權勢出讓。其面對權勢的膽怯面孔,透過投影觀眾一覽無遺。在其攝政王被陷害後,崩潰倒地在地上打滾,到最後乾脆遁入基督牧養的避世思想(以後台一群預錄的羊群呈現)。導演給理查三世最大的空間,呈現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其野心勃勃,用盡心力與殘酷手段,只為了讓自己能夠登上王位。他常走到境前,揣想自己登基的模樣;在四下無人時,自戴皇冠,並披上地毯狂喜奔跑,其野心不言自明。

亨利五世與六世組成上半場,舞台是多密室的戰情室(眾多密室也造成多焦點的效果);理查三世為下半場,舞台空間轉變為現代辦公廳的風格。能夠在四個小時搬演完三部大戲的主軸故事,除了剪裁之外,完全拜影像科技的設計與操弄,與多視角的呈現方式。每一幕場景的邊界是流動、交疊的,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主舞台上的動靜,同時還有翼幕空間與後台的變化。即時錄影與預錄影像的運用,得以推進劇情(比如舞台上亨利五世跟凱薩琳求愛,下一秒影像就呈現後者抱著嬰兒;又如以圖像說明呈現英法戰爭的動線、策略與成敗)、揭露陰謀(比如理查三世殺害亨利六世、自己的哥哥與其他人,所有殺害動作都以影像呈現)、增加視角(加冕典禮舞台上以橫側面呈現,影像以正面呈現,也放大許多細節)、與場面調度(比如英法兩國互通電話)。最棒的要屬理查三世的結尾,夜裡他獨處一室背對觀眾,舞台螢幕泛紅,過往鬼魅纏繞,面對里奇蒙的大軍氣勢,他起身跑場,身形極像匹馬,遁入後台消失於影像,也終結了他的當權人生。

所有演員有著一致的水準,尤其扮演理查三世的Hans Kesting更叫人眼睛離不開;他對於內心黑暗面描繪傳神,連一群人吃著蛋糕時,回眸看觀眾一眼,坐在席間的我難免擔心會不會所有的人被毒死。除了理查三世之外【2】,演員分演眾多角色,也造成一種普世感,好似這樣的權力交替、血腥暴力自古皆然。音樂的處理極具特色,上半場假聲男高音與長號樂隊的安排,凸顯不同的氛圍,有著畫龍點睛的曼妙;下半場一名DJ現場作音控,配合現代感的舞台,讓演出在關鍵場景有著加成的效果。

以文字語言來看,也許有人會說這完全不是莎士比亞;的確,本劇只承襲了莎翁一丁點的繁麗言詞。我無法體會英美國人聽荷蘭語表演莎士比亞是什麼感覺【3】,但對於導演的大膽與創意深感折服。得要有幾把刷子的人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挑戰莎士比亞,不以大師為戒且創下佳績,而這人就是伊沃.凡.霍夫。

註釋

1、根據演後座談,演員強調劇場不能成為博物館的觀點。

2、根據演後座談,亨利五世與里奇蒙(亨利七世)皆由演員Ramsey Nasr飾演,暗指歷史成一循環。飾演亨利六世的Eelco Smits,外加扮演亨利五世的朝中大臣格雷。

3、與我同行的美國友人於中場休息時離開,因為國家戲劇院沒有提供英文字幕。看來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壓軸戲,國際化的程度還有待商榷。

《戰爭之王》

演出|阿姆斯特丹劇團
時間|2018/12/01 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權力之名,卻造就違背自身意願、無法控制現實的結果,無能的空洞現形以後,人在戲劇裡變成更渺小的存在。這樣的隱退,如同伊底帕斯透過一連串行動,將自己推向悲劇性的結局,進而在他自己本身無法理解的情況下,揭露出命運至高無上的存在。(張敦智)
12月
10
2018
《戰爭之王》中所刻畫的每段權力結構延展與再生,並非為重審歷史或純粹超譯莎劇,而是將劇場當作一個意見現場、一個有觀眾、有民心的公開場域,從莎劇到當代政治,轉注莎士比亞對權力與人性間醜陋糾葛的觀察。(林穎宣)
12月
07
2018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