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險,有點甜《2017女節「育」之章》
8月
10
2017
宇宙萬物化生說(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5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尚未看到女節的第一檔演出前,無可諱言,吸引我的是「女節」這塊招牌,以及對於每個演出將會在不同場地發生的期待。本次女節雖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以下簡稱兩廳院)主辦,但演出實際發生的地點,卻不只侷限在戲劇院或實驗劇場,而是包含了國家戲劇院室內室外的通道、洗衣間、會議室、五號森林區及停車場等地,此種空間選擇上的安排,我認為除了具有嬉鬧及顛覆的特質外,其實也相當務實。

透過非制式化的場地選擇,讓女節在運作上,與兩廳院各部門打交道的困難程度提升,以及得對各場地的突發狀況隨機應變,這讓女節始終能帶有一種不安與不確定感,而為了平衡不安與不確定感所製造的動能,也讓女節在兩廳院主辦的框架下,猶能延續著解放的精神。在此強調女節與兩廳院,並非是針對雙方於此合作中的執行細節,我只欲指明,空間的變動帶給觀者的聯想與政治意涵,在各個作品尚未實際開演前,便已如此濃烈,這也勢必形成觀眾於觀演時的關注點與對作品內容的參照標的。

當非制式空間的使用成為關注的焦點,也是本屆演出宣傳的重點時,它便成了對於所有創作者而言的一項資產與一項負擔。之所以稱為資產,一是因為它能引起觀眾的期待,並令觀眾較願意鬆動於制式劇場觀看演出時的既定原則與標準;二則因為場地本身的氛圍有時可令創作者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在曾彥婷的創作《宇宙萬物化生說》中尤為明顯,觀眾在服裝製作室的數台裁縫車,及各式服裝相關器具的包圍下,很輕易地便能融入創作者所欲構築的情境中,並以此做為觀賞演出的投射點。

雖然在非制式場地內演出,有可能為演出帶來更多層次的想像,但它的負擔在於,創作者如何回應該場地的先天限制及既成的氛圍,說得白話一點,就是這個作品為什麼非得在此地發生不可?這個必要性的前提會是個不斷糾纏著創作者及作品的追問,而唯有當此前提不斷地被觸及和回應,創作者、作品與觀眾間的共謀才有可能成立。「育」之章的四齣作品,其實或多或少皆回應了這個必要性的提問,但在這些作品中,也往往前一刻還能讓人嚐到利用特殊空間的甜頭,下一秒,卻又有使戲劇能量瓦解的危險。

依照女節引路人的帶領,我當天的觀演順序為《美人》、《魔朵繪畫時光屋》、《宇宙萬物化生說》以及交織於這些作品間的移動式聲音裝置《尋找女神》。第一站的《美人》,編導黃郁晴利用會議室裡環狀的桌椅,搭配定時響起的鬧鈴聲,為觀眾與女高中生演員打造出Speed Dating的模擬情境,而當所有演員與觀眾接觸完一輪後,其中一名演員宣布她將步入婚姻,她披上白紗走出會議室,進來的是抱著女兒姆姆的演員鄭絜真,她自述自己的情感、婚姻與育兒故事,並且接受女高中演員們的提問。弔詭的是,在鄭絜真袒露自我的剖白後,鄭絜真身為母親的形像變成無比真實且突出,但因為其他演員只來得及丟出兩三個設定好的簡短問題,所以與鄭的誠實相較,即使另一方人多勢眾且吱吱喳喳,她們卻反而變成一朦朧的集體,不禁令人想問,妳們到底是誰?既然編導一開始便選擇讓演員們扮演最接近她們年齡的角色與社會身分,那麼一名女高中生,或一群女高中生究竟會在乎些什麼,會糾結些什麼?我卻難以從此作品中看出端倪。即使最後透過詩意的方式,演繹生產的過程以及女人如何平衡各種身分間的艱難,但終究辜負了對於女高中生的設定,以及一開始透過空間所建立起的有機互動。

第二站的《魔朵繪畫時光屋》位於名人堂中,戲劇院的哺乳室也設於此處,走入名人堂可發現牆上原先的男性藝術家照片皆已被撤下,只餘女性藝術家的身影,空白處則由人體素描圖來取代。在名人堂內,觀眾將有20分鐘的時間用鉛筆畫下眼前的裸體模特兒,並在燈光的明暗轉換間,聽到預錄好的模特兒內心OS。對於不熟悉人體模特兒業界生態的觀眾來說,這確實是個理解這項職業的好機會,從OS中,我們也可聽見當裸體仍被社會視為一種冒犯,而欲遮掩時,做為一名人體模特兒的生命經驗,關於身體政治的交鋒將更赤裸且充滿波濤。在這個作品裡,生命經驗是為一個重要的立基點,但也只停留在闡述的階段,並未形成一個關於女性、身體、藝術與色情的討論或爭辯空間,單方面的聽講,讓觀眾知道了一些片段,但尚未激起思想的漣漪,也就讓這個作品止步於故事中。

第三站的《宇宙萬物化生說》,可以說是四個作品中,最得場地先天助力之處,也與導演曾彥婷所欲傳達的意境與主題,最能相得益彰。觀眾踏進服裝製作室時,曾彥婷踩著裁縫車,發出穩定的節奏,搭配隱在角落的樂手所操持的手風琴聲,化生的主題動機很快地被烘托出來,畢竟織造與音樂本就皆是無中生有的具象形態。在整個演出的進行中,裁縫車聲、手風琴與大提琴聲不絕於耳,持續推展著作品的主題動機,當曾彥婷將紅龍果的紅色汁液抹上擺在室內的大石頭,並為其裹上紅色布幔,我聯想到那些關於樹王公會流血的傳說,以及一個只要有人為樹或石頭圍上紅布條,隔天就會開始在附近看到祭拜痕跡的笑話。在之後的演出橋段裡,曾彥婷與另一名演員扮演著檢驗人員的角色,他們在檢驗的過程中,被石頭發出的怪聲所嚇退,兩人脫去檢驗服,坐回裁縫車前。《宇宙萬物化生說》藉著這些巡迴往復的過程,遊走於其間真有神乎?亦或神是人造產物的辯證之中,也不免令人想起女節開演前,社會上那場關於信仰與燒金紙間的論戰。

相較前兩個戲劇作品,《宇宙萬物化生說》對於空間的使用可說更為全面,且也使用了較多的場地現成器具,但兩名演出者與空間的主要互動,仍多聚集在事先搬入製作室內的大小石頭上,室內的其它器材則屬輔助性功能,這使得作品與場地之前的必要性聯結不足,製作室彷彿被黑盒子劇場的中性空間所附身,令觀者有時竟想不起作品在此處發生的理由。

在「育」之章中,除了可見創作者與非制式空間的糾纏與搏鬥,觀眾於移動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女節與聲音裝置《尋找女神》的創作者,為觀眾所帶入的時間維度。觀眾所分屬的小隊在出發之前,皆可聽到策展人朱倩儀為所有人介紹該小隊的引路人,並為觀眾說明其在性別或劇場領域的相關貢獻。引路人分別帶開小隊後,會為觀眾導覽戲劇院內部,以及說明女節的歷史,這讓觀眾雖處在一龐大的建築量體中,卻帶有一種秘密結社的共謀,彷彿在巨獸的體內,我們默默達成了一些協議。《尋找女神》更是利用不同的材質,改變或阻塞了巨獸體內的血管,創作者在戲劇院的內部通道拼貼了迫遷戶中的女性身影、媽祖受封天后的歷史、原住民族的生活影像及凱道部落的聲音,讓人想起這頭困著眾人的有形巨獸,其實亦在另頭無形巨獸的肚腹之中,而此種不與有形合唱主旋律的方式,也許即是一種擾動無形的可能。

無論是空間使用上的轉變,或是改變原先的空間規劃,並且帶入多元角度的歷史脈絡,皆可看出本屆女節不安於室的企圖,但安全與風險卻常是一體兩面,即使「育」之章創作者們用心良苦地不在制式場地演出,並且不斷試圖利用各種裝置讓少數族群有發聲的機會,這些苦心有時卻會淹沒在非制式空間的新奇體驗,以及政治正確議題的渲染力上。問題當然並不出在政治正確,而是當我們已然立基於這些由先行者為我們奠定的議題基礎上,它們便同時成為往後創作者的資產與負擔,考驗著創作者們如何以動情作為議題的出發點,並且繼續深入探討更少被觸碰的幽暗深處。

《2017女節「育」之章》

演出|黃郁晴、韓愷真、曾彥婷、李慈湄
時間|2016/08/02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會議室、名人堂、服裝製作室、通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