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換中尋找聯結《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
11月
21
2016
交換手札(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3次瀏覽
戴宇恆(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此次《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1】分別由日本第七劇場演出《罪與罰》,莎妹劇團演出《地下室手記》。兩個作品皆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以下簡稱杜氏)在1860年代所發表的小說,第七劇場及莎妹劇團如何將杜氏頗有篇幅的小說萃取成分別各約為一個小時的戲劇作品,又能從中拋出一些原著在小說中所要討論的議題,實在令人期待。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常聚焦於人物的情感上,對於情節或場景等元素反而是淡化處理。《罪與罰》舞台上,放著約略十個大小、長寬、高矮不一的白色木平台,在中間最前面的平台上,擺著一張沙發,其餘的某些平台上,擺放著一些椅子。舞台非常簡單,但對我而言,卻忠實的表現杜氏寫作特色,而在後面,也確實令我專注於人物上,而不被多餘舞台佈景干擾。不過,相對來說,極簡的舞台設計就非常考驗演員與導演的功力,雖說景物在杜氏的作品中不那麼重要,但要如何在幾個木平台、幾張椅子、一張沙發中建構出杜氏《罪與罰》的世界,使得人物可以在其中活動,卻也是重要的,在此,導演鳴海康平細緻的處理了各個人物所處的空間,平台與平台之間時為不同的空間,時為共同的空間,而平台間的空隙就成了通往各個空間所要經過的羊腸小徑,非寫實的場景在導演的安排下,確實建構出了屬於第七劇場《罪與罰》中獨特的世界,在想像力的揮霍下,反倒更為豐富。

此劇別出心裁之處為將「罪」中所隱含的「惡」完全的形象化在劇中,戲開演不久,擺放在中央最後的平台後方探出了一顆豬頭,之後索妮亞的父親出現,談論著所謂罪惡之源為貧窮,而在他這一段極長的獨白中,他戴上了豬的頭套,惡的意象自此開始緩緩浮現。這隻豬從此不曾離開過舞台,在各個人物間遊走,他所代表的是老太太的「吝嗇」,是索妮亞父親的「惰性」,也是渴求主角妹妹那個男人的「色慾」,更是主角的「內心」,或者說是「理念」。主角在劇末手拿著索妮亞給予的十字架,面對著豬,是自首,更是對自我「惡」的坦承相對,戲停在這裡,雖還未解決,但卻留下了與自我、觀者對話的空間,餘韻無窮。

《地下室手記》舞台沒有改變,只是改變了桌椅的配置,舞台右後方有著一排衣服,演員會在此更衣飾演不同的角色。導演王嘉明在一開始即為此劇定下了一個輕鬆的調性,言語充滿節奏、韻律,角色沒有固定,各個演員會在不同時間扮演同一個角色亦或別的角色,這也是該劇中的特別之處。

王嘉明導演手法非常有趣,角色有時候是本身,有時候是內心OS,有時是他人,有時又是敘述者,在此,可以發現導演好像試圖把小說中一個強烈的特色納入戲中,也就是跟劇本相當不同的──全知觀點,在小說中,你可以看到世界的全貌,包含人物說的話、內心在想什麼、做了什麼動作、場景有什麼,鉅細靡遺的描寫在其中。所以,在該劇中,人物常常講話講到一半跳出來說自己內心的想法,或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周遭發生的事情,也會訴說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另外,導演也利用配音手法來營造一種閱讀小說的感覺,實際上,配音的演員確實也在讀著某一本書,觀者就在配音員的敘述下看著事情發生。一般來說,小說跟劇本有著某種程度的差異,小說的全知觀點與劇本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代言體,有著極大的落差,但王嘉明卻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點。

《罪與罰》、《地下室手記》各有一名來自雙方團隊的演員,彼此語言不同,而這也成為這兩齣戲的特色之一。《罪與罰》中的臺灣演員的中文台詞,在一片日語台詞中就顯得特別,反之,在《地下室手記》中也是如此,而如此特別的形式安排,卻也產出了一種奇妙的聯結。《罪與罰》中臺灣演員所飾演的是索妮亞,她有著虔誠的信仰,使得這個角色充滿著一種聖性,而最後她也影響了主角做出自首(面對自我內心)的決定。因此,這個角色與眾不同且十分重要,而語言不同在此就突顯了此角的重要與獨特性。同樣,在《地下室手記》中,妓女是由日本演員飾演,雖然演出妓女與主角的片段時,有配音員為她配音中文台詞,但經由前面幾場戲,觀者知道,該演員是日本人,所以,她的獨特性也因此產生了。而演員與角色之間有何聯結呢?妓女對待主角與其他人不一樣,她並不是來輕視主角,而是來愛主角,因此由日本演員飾演這個角色就加深了角色的獨特。兩齣戲奇妙的連結也自此牽起了一條細絲線,在這兩位女性角色身上,索妮亞的聖性影響了主角,妓女的愛救贖了公務員,兩者在最後都可以算是拯救了主角。《地下室手記》是杜氏作品風格的轉捩點,且兩部作品發表不過相隔兩年,或許,杜氏就在作品中透露出他相信這些「惡」、「病態」一定會有某些力量來拯救,而索妮亞及妓女就是他這份信仰下的產物。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以風格迥異的導演手法各自表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是專業、思想、理念的交換,而在交換中,我們更加接近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世界。

註釋:

1、《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文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與日本第七劇場導演鳴海康平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為核心,交換筆記與創作靈感,互相挑戰文本、空間、燈光、聲音以及身體的可能。兩位將分別搬演《地下室手記》、《罪與罰》,以深具劇 場性的手法,在當代舞台重新演繹文學經典。

《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

演出|莎妹劇團、日本第七劇場
時間|2016/11/18 19:30
地點|臺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