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近創意的親暱距離《超親密小戲節--永康,師大區》
11月
01
2011
超親密小戲節/盡頭(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0次瀏覽
謝東寧

儘管市面上有各種藝術節舉行,但是能真正捕捉到「節」概念的藝術節,卻不多。過「節」當然與平常循環生活不同,是一個跳脫重複的特別日子,所以藝術節也該跟平日展演活動不同,除了節目數量上的集合,內容、精神或方法上的別出心裁,更決定了一個藝術節成功與否。

由飛人集社舉辦的「2011超親密小戲節」,是一個小巧有趣、目標明確的藝術節。以物件演出為主、在台北分三個區舉行、每一場演出到該區三個地方、看三齣小戲、每個小戲只有20分鐘。於是每場演出的三組觀眾人馬,會在一個地方集合,然後由導覽員帶隊,一邊穿梭該區域並介紹地方風土特色,一邊擠在特別的餐廳、咖啡、理髮店、托兒所……看戲。

跟一般大劇場看戲不同,一種包括跟演出者(劇場)貼近、與其他觀眾成為一(觀光)團的「親密感」,而這份親密感,恰巧捕捉到「劇場」在今天,還可跟其他強勢媒體抗衡的,最大力量。

甚至每一團約二十名的觀眾,看戲的排列組合也不同。筆者在師大區首先看到的,是魏沁如單人演出的《微居使必得任務》。演出集中在一張小餐桌上,配合在切菜板上的影像,上演一個素食主義者,對於青菜水果的愛戀。演員以輕快有趣的默劇表演,賦與蔬果新生命,並堆疊出一個風和日麗蔬果小模型。唯一的小問題是跟蔬果搶鏡頭的演員表演,中性自然點可能會更好。

音樂家、舞台設計和燈光設計當演員的《暮》,找來一台破舊鋼琴,分解之後各個零件成為「物件偶」,並配合鋼琴的意象與鋼弦,演出一個詩意想像的聲音光影偶劇場。最後當王榆鈞只露出雙手,邊撫摸著琴弦邊演奏出音樂,充滿了創作者與(廢棄)物件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來自以色列的《斑馬》,運用精巧的手指偶,配合一旁的大提琴現場音樂,演員以生動細微的手指動作,與出人意外的想像力,鋪陳一個斑馬、大鳥與小孩的奇異相遇,無論演出效果或空間氛圍,都為本區行程畫下最高潮。

進入永康區首站,是來自英國的偶戲《豬舍也瘋狂》。演員頂著一座用布料圍成的戲臺,換景時自己轉動戲臺,所以連戲臺也是一個大偶。演出配合一旁音樂家的機械手搖風琴Hurdy-Gurdy演奏,是一個農夫和他養的小豬的故事,藉著種瓜之四季的流轉,展現農村生活的怡然與幽默。

由台原偶劇團戲偶與美術設計詹雨樹、林彥志共同演出的《盡頭》,以精美的舞台裝置與效果,述說一個瀕臨絕種象牙啄木鳥的故事。不過這個演出的表演風格著實怪異,演員身體無法進入物件之中,儘管所有美術裝置技巧相較其他團體,可說是豪華等級,但缺乏身體的演出,殊為可惜。

壓軸的真快樂掌中劇團,柯世宏出人意外的,跳脫傳統偶戲的模式,大膽脫下操偶師手上的偶,露出赤裸雙手,彷彿揭開秘密般,利用影像、雙手和布袋戲偶之重組解構、交叉辯證,上演一場舞台上/舞台下、虛構/真實、角色/演師並置的《基本功》。非常大膽與精彩,也為傳統偶戲,打開一條與當代劇場接軌的新道路,相當期待其繼續下來的作品發展。

藝術來自生活,在生活裡的小藝術,與我們最接近。《親密小戲節》帶我們重新觀看城市與日常生活物件,更打開我們的想像,讓我們暫時逃出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來過一個真正的「藝術節」。

《超親密小戲節--永康,師大區》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1/10/28 19:30,10/29 14:30
地點|台北市秦大琳私房菜、米倉咖啡、祕密髮廊、咖啡小自由、東家畫廊、學校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