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芬在哪裡?──《淑芬計畫》的構思問題
9月
11
2020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8次瀏覽

張又升(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因為生活中確實認識不少「淑芬」,所以一看到這樣的劇名,沒多想就訂票了。除了「菜市場名」的趣味,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創作者如何從名字出發去呈現和討論問題。畢竟,菜市場名雖然反映了一個時代對子女未來的願望,但「眾多淑芬」的社會階級和生涯發展必然是無限紛雜、千頭萬緒的;換句話說,命名的趣味歸趣味,最終恐怕只能作為一個引子,帶領我們走向某個重要主題。那麼,劇組想做什麼、能怎麼做呢?

進場後閱讀這部作品的概念介紹,我的上述預想瞬間被推翻了,或不如說,混亂了。首先,劇組指出,1960、70年代的台灣,淑芬是「女性最佔多數擁有的名字」。先不論數字方面的宣稱是否為真,也不管這個不太順暢的中文書寫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設定至少為我們打開了某一時代的庶民視野,也勾起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接著,劇組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計畫,「淑芬可以更感受到陪伴,過程可以更舒適、更互相、更鬆一口氣」。從這裡開始,我的思考已經跟不上節目單上的文字了。再讀下去,還看到「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同名之人』都有著明確的性別分工,指導著男人如何當男人,女人如何當女人。」

這些文字的作者是認真的嗎?問題很明顯:名字本身或命名的動作,無論是不是菜市場名,只能反映命名者(如父母)的期待,不能確認被命名者(子女)的未來和身分認同──這理應是一個常識。在我認識的「淑芬」中,有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也有真的在菜市場賣菜的我那早就無話可談的小學同學;她們有的相夫教子,有的孑然一身;不乏庸庸碌碌者,但不少人也特立獨行。名字對她們的決定性影響是什麼?我看不出來。因為被取了菜市場名,所以在菜市場工作?別鬧了。

的確,命名者可能想藉由名字來指導子女「如何當男人和女人」,但那一大群被命名的「同名之人」,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按照名字的期許來創造自己的未來。決定他們未來的,是其家庭所屬的社會階級和他們的個人努力。這難道需要多做說明嗎?如果像節目單所說的,「淑芬」需要「感受到陪伴」,那難道「秀琴」和「美珍」就不需要?「名字決定事物的發展」這種設定,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在日本以陰陽師為主題的小說中,總把名字視為「咒」,咒就有這種強大能力。但這部作品完全不是這種走向吧?

更令人費解的是,觀眾拿到的另一份文字又將設定導往他處。我的推測是,前一份文字屬於製作程序上的「創作發想」,現在這一份文字則是劇中、故事中提到的「淑芬計畫」。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反烏托邦或「敵托邦」(dystopia)的世界:「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為了達到目標,便根據「淑芬」這個常見的菜市場名來命名委員會的計畫,並且「將『淑芬』作為社會改造的第一批受眾」加以隔離和調查,以保全民福祉。

如果叫「淑芬」的人真有共通特質,那麼在故事中,隔離他們或許有些道理,好比隔離一群「都很貧窮」或「都有精神病」的人,然後觀察其差異與發展。問題是,如前所述,叫「淑芬」的人除了名字之外,到底是會有什麼共通特質?若要說共通特質,至少也是以「淑芬」來命名的那一群人(父母或長輩)才有吧,好比不約而同具有「期待女兒賢淑芬芳」的想法。話說回來,如果承認被隔離者不必具有共通特質,那麼「淑芬」之名又是何必,難道不能是其他名字?簡言之,「淑芬」這樣的時代現象和反烏托邦的情節兜不起來。

希望寫到這裡,只從文字閱讀來討論不會被認為是對戲劇作品的不敬。因為事實是,在具體的舞台表演中,「淑芬」二字既少被提到,「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也幾乎只有一幕。因此為了呼應劇名,我只得這麼做。

當然,這並不妨礙導演和演員們努力處理許多當代社會的棘手問題。在六十分鐘左右的演員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長照問題,如子女為了誰要和老母親同住而爭吵,以及單身問題,如女人為了是否結婚和生育而煩惱,同時還必須承擔他人對單身者的異樣眼光。近年來媒體關注的「世代正義」問題也算清楚點到了。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在表現形式上,四位演員共同舉起一套衣褲和一雙高跟鞋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空氣女形」──意味著這個困境中的形體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的華麗與哀愁。當四位演員所扮演的同居角色自信地談笑風生、快意抽菸俯瞰街道時,甚至讓人聯想到青春校園電影(主角自然是一群姊妹淘)和《慾望城市》之類的都會女子生活圖鑑。當她們拿著包有藍色塑膠袋的垃圾去倒時,也能讓人體會女性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鑲嵌進日常。利用並修改1980年代末的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來諷刺政府和庸俗的社會規範,也叫人耳朵大開、眼睛一亮。

然而,這些並不能掩蓋敘事的零散、邏輯的斷裂和問題意識的不成立。匯通這幾個方面,應該是所有戲劇作品的基本要求。從命名的角度切入,這部作品乍看有趣,實則未能找到一個良好的接續點,反而到處與自我宣稱之原意脫節。光看演員的互動而不讀節目單,可能一切還不算太差;光讀節目單而不看戲,胃口也還被吊到。只是當兩者湊在一起時,我也必須挪用羅百吉曾經轟動一時的名曲《蘇偉在哪裡》來回應:淑芬在哪裡?

《淑芬計畫》

演出|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20/09/06 15:00
地點|Onfoto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