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創造新語彙的夸夸空言《西夏旅館.蝴蝶書》
9月
03
2014
西夏旅館‧蝴蝶書(陳又維 攝,創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5次瀏覽
葉根泉(專案評論人)

駱以軍逾四十萬字的小說《西夏旅館》,是以重重疊疊的文字建構起龐巨的迷宮,裡面通渠錯綜複雜、暗道層出不窮,猶如濃郁厚重油畫底層顏色早已被外部覆蓋千萬遍彩繪畫筆塗抹遮掩,而不見其原來本質。魏瑛娟想以此改編為舞台劇,本身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觀眾最後所見的舞台成果,魏瑛娟不僅無法將原作煉金術般的文字幻化成劇,卻反其道而行以自我閱讀小說心得成為另一種觀看的版本,「以繁御繁」的結果,只有讓自身深陷文字的迷幛之中,無法動彈;更強烈暴露出自己內在的不安與欲找到安身立命的渴望,卻因自我的迷失更找尋不到出口。

駱以軍《西夏旅館》所佈下文字陷阱、字裡行間巨大的斷裂,常令讀者在閱讀中不時遇到歧路,然而作者並未設下指標,讀者須求諸己身去找到出路。但駱以軍文字的蠱惑魅力,卻足以讓人願意一而再、再而三一頭鑽進小說裡頭,繼續之前閱讀未竟之旅。魏瑛娟改編為舞台劇,首先遇到的難題:是要以簡易版來讓讀者/觀眾更了解原作的企圖,猶如畫好清楚地圖讓大家明白?抑是另闢谿徑去找到和原來文本對話的空間,以身為一位觀者的視角怎樣去解讀他的作品,試圖填補完成駱以軍所遺留下的空缺?魏瑛娟顯然是運用後者的策略,作為她改編舞台劇版的企圖,甚至不甘心只身為一位忠實的讀者,她以創作者的觀點強行介入,創作了不同於上集猶照著原小說脈絡走的〈陽本〉,下集〈陰本〉就是她以其想像和理解重新建造自己的迷宮。但這步棋很難擺脫小說轉譯成劇本會遇到的困境:小說家可以運用文字如同哆啦A夢的任意門,隨時引領著讀者上天下地,一下把場景帶到西北廣袤的荒漠,一下又可以鑽進旅館鑰匙孔裡窺見每個房間所發生的情事,魏瑛娟以影像圖片、抽象式黑白兩塊平板,來代替場景的變換,仍需要以具象對話、演員互動的血肉,來填補偌大舞台的空洞,卻往往反身被吞噬在如此巨大無底的文字空缺裡頭,而忽略或忘記能在舞台做到有別於小說介面、獨特的說故事方式究竟為何。

這樣的空缺亦出現在劇本創作的文字裡面。駱以軍在小說中,嫻熟地運用陳腔濫調(cliche),將這些八股的話語堆疊矗立成為文字的金字塔,卻從中改換繁衍出新的語彙字義與演釋。例如他用一句八點檔低成本偶像劇的廣告詞:「愛有多深,恨有多深」,如此俗濫的字句用以對比圖尼克與其妻子如何慢慢推離原本相互纏繞依偎的情愛,反照成為讀者感受到另一種新的體悟與渲染的氛圍。但這句話由演員的口中講出,就有如被照妖鏡照回原形,只剩下陳腔濫調。這樣的陳腔濫調充斥在整齣戲的台詞裡面,如「一千種觀者有一千種版本」、「歷史是滲透了各種觀點的故事」、「相機,某種形式像是武器及陽具」等等,這種標籤式大敘述的字句,不僅提不出任何新意,無力去翻轉出嶄新的語彙與內在聯結的感受,亦無法如西夏人或駱以軍藉由圖尼克造字有其背後的深意與內涵,更顯露出創作者主觀強烈的意識型態,這樣的意識型態並非有其主體性,反而更附庸於其主觀認定的政治理念、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一廂情願的投射,這樣的意識型態在戲的最後即變形成為「愛台灣」的佈道大會,並且在舞台所框限的場域範圍內強迫觀眾照單全收!

劇場作為政治行動,並非少見,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曾說過:「戲院應該是一個道德講壇。」但別忘了同時布雷希特也非常清楚戲院娛樂人的作用,他會運用馬戲雜耍、喜鬧劇等元素包裝,來吸引觀眾的目光,避免硬綁綁的道德論說會嚇跑觀眾。而這卻是這次作品最拿捏失準的地方:嘻鬧之處過於輕挑、嚴肅地方失之生硬,讓整齣戲基調不統一。且部分劇情片段過於直白,例如直接將台灣歷屆的統治階層以圖像、諧擬、模仿、直呼其名,巴不得台下觀眾都知道他們是誰,這在小說中,反而是以戲劇化的外衣掩飾,讓這些成為邪惡魔術師、闇黑舞踏舞者、邊緣畸零人……來代替對號入座的真實人物。駱以軍反而更深切知曉,戲劇的獨特性不在於「有影無影」的以假亂真、寫真還假,而是在於要如何才可以觸動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想像是什麼?

魏瑛娟視自己的「台灣夢」是正義之夢,認為可以透過戲劇影響一些人,可以認真面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1】即使再怎樣政治正確,但如果沒有體恤與溝通,這些無限上綱的所謂民主正義,反而變身成為另一種粗暴與專制。就像戲的結尾才以字幕與演員的口中說出,每個人有自己的陰本,以自己的想像和理解建造千種萬種西夏旅館。這樣的話才一講完,編導和演員就迫不急待又把詮釋權奪回,一個個出來說自己心中的「台灣之光」為何。劇中演員模仿宗教團體上人特殊的口音,來博取觀眾哈哈大笑!結果在結尾之處,出現不啻是佈道大會或直銷場所才會出現的排場與告白,這種同樂會式的大家相濡以沫來相互安慰打氣,不也是一種排除異己、將與我理念不同的觀眾排拒在這個圈圈之外,試問這樣夸夸而談要如何達成「以人民、弱勢為主」?劇中談到「台灣」所運用的諸多語言:國語、台語、客家,為何沒有原住民語?更以「番」來自嘲以為好笑;或者如果真以弱勢為重,怎會安排一號芳療師仍是刻板陰柔的同志形象,再次依附於主流價值偏差的觀點底下,更遑論〈陰本〉彷彿要去觸及編導自身的女性自覺,但裡面所形塑的女性仍是在男性沙文的壓抑之下,再次深化那些失語瘖啞的女性形象,而無力翻轉自身的命運。

魏瑛娟將此次西夏旅館的命題視為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但自我的追尋是要在自我生命裡頭發生的事情,毋庸過於牽強或亟欲在戲劇中找尋答案。如果無法在自我生命內實踐出來的話,所呈現的戲劇就是一種耽溺與自我投射而已。

註釋:

1. 魏瑛娟(2014) 《蝴蝶通訊》,《西夏旅館.蝴蝶書》節目單,7A香蕉論壇。

《西夏旅館.蝴蝶書》

演出|創作社、紅色制作所
時間|上集2014/08/30 14:30 下集2014/08/30 19: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