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也無形,人心也無形《圍城》
11月
15
2018
圍城(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JeanLouisFernandez)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0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不同於小說中瘟疫乃自然現象,卡繆兩部作品《圍城》與《瘟疫》最大不同處之一,便是舞台上瘟疫的表現手法轉化成實際存在的人物形象。作品關係上,儘管前者並非直接由後者改編,但作品母題仍捆綁相同的核心。《圍城》以舞台為媒介,同樣表現了「法」的消解、重塑,以及秩序與自由互相拉扯的關係。

戲一開場,觀眾席仍亮,艾曼紐.德瑪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此作導演)便讓幾位演員接續向觀眾以法文、英文、中文問好,接著觀眾席才燈暗,進入不祥彗星劃過天空,帶來恐懼的片段。透過打招呼橋段,現場氣氛從等待劇目的期盼與未知,轉化為具體、踏實的和樂與平靜,也讓觀眾在舒緩之餘,首度與表演者產生連結。儘管如此,邀請觀眾跳舞後立即讓彗星襲來、於是請觀眾回座的橋段,實有消費觀眾之嫌;觀眾在此不被視為有決定、思考權的觀看/決策主體,只是劇目進展中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棋子,值得引以為戒之餘,大致不影響整體設計拉近觀眾與演出情境之目的。

接著,不同律法運行的層次、以及相對應消解方案,在劇目中依次展開。首先,當全城進入恐慌,極權政府首先加強對人民的管控,原先常態性的法律失效,進入「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統治者因此獲得管道,可以無限上綱地延展自己的權力。在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生命政治的思考裡,例外狀態中由於法律被懸置,被統治的生命,因此進入被法律棄置的赤裸狀態。在此期間,劇中抱持虛無主義的納達(Nada)看似精神上脫離惶惶的社會氛圍而能獨善其身,但政治意義上,卻因為助長社群間的不確定感,因此更加鞏固極權發揮的合理性。在此,納達認為掌握到的自由,僅限個人層次,並在外在影響上,將整體帶向更加拘束、毀滅的境地。

接著,「瘟疫」與其秘書來襲。儘管「瘟疫」以具體的角色台詞與形象出現,但沒有名字、並在男主角迪亞哥(Diego)憤而抵抗後,隨即消逝、無從掙扎的形象來看,仍應視為抽象、虛化的存在。事實上,當「瘟疫」代替極權政府成為城市統治者後,城市便已經迎來全新秩序。這個秩序是不可見的,以實際上隱形的方式,作用於所有人之間。當防疫的恐懼蔓延開來,燒毀屍體、彼此防備的行為便形成全新、且由所有人自發鞏固的全新秩序。極權統治者與舊有律法皆不在場,「瘟疫」之所以能續存,即是因眾人聯合「賦權」予它的關係。它本質的存在與否並不具自決主體性,端視眾人在思想與行為上是否強化了它。在此,儘管失去極權統治者,但人民依然無法獲得自由,因擺脫不掉心中築起秩序的高牆。

在沒有極權統治者的條件下,人如何才能邁向真正的自由?為了釐清自由與秩序間的關係,傅柯以《外邊思維》一書做了扎實的辯證。他以小說《至高者》為例,並說明挑戰法律的行為,並無法拓展額外想像與行動空間,相反地,只會在反覆跨越間,突顯出法律的界線。小說中梭格最後讓自己被病痛侵襲,死亡代替了律法,成為全新、至高無上的秩序。外於律法的邏輯因此並非挑戰,而是直接取代了法的存在。「瘟疫」的出現也是一樣。想重獲自由的市民,在「瘟疫」來臨間,便已經取得全新機會,使秩序進入統治者與法律外的範圍。但《圍城》梳理出更艱難的層次,即自由實際上並不等於律法、極權消失後的世界;因為具備自由之潛能者,將因為恐懼,而自行劃立新的界線,並更加嚴格地執行。一如劇中透過取得不同身份證明橋段展示的,「瘟疫」團隊朝市民拋出的問題是:在這場瘟疫裡,人們究竟是先獲得存在(證明)?還是先獲得健康(證明)?這攸關個人對他者生命抱持的態度,以及隨該態度隨而來,建構出的社群面貌。當統治並非以單一機構形式執行,而是所有陷入赤裸生命者自由劃定自我/他者的界線時,只要恐懼、與應運而生的排他性持續一天,「瘟疫」對市民,便仍保有至高無上的控制。但說到底,角色「瘟疫」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每個人心中堅持的劃分、差異、與秩序。

因此,當迪亞哥決定在疫情中執意與維多莉亞(Victoria)擁吻、相愛,「瘟疫」的權力便遭本質性的威脅。一如收錄於節目單卷首提詞的卡繆語:「我原本想將這齣劇作稱作:生命之愛。」當人對他者的重視感,大過對自身威脅的意識時,無懼狀態才能開啟人行動的一切可能。自由在此取代所有秩序,返回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劇情用三層架構層層剝離拘束「自由」的事物:從初始和平狀態下,無知的幸福感;到對極權統治的依附、強化;到無律法的律法——瘟疫——成為全新的統治原則。最後階段裡,被象徵、形象化的瘟疫實際上沒有單一肉身,去中心化之集體意識形成的統治,才是該疾病蔓延城市的樣貌。

而迪亞哥以愛為形式的反抗,事實上便是對先前問題的回答:究竟人是先獲得存在(證明),還是先獲得健康(證明)?對迪亞哥而言,答案是前者。因為先有存在,所以無論身患疾病與否,對象仍具備愛與被愛的價值。疾病只是事後附加上的條件,無法動搖本質的內容。由於作品將問題結構梳理得非常清楚,瘟疫議題因此可以輕易代換為其他議題進行延伸。只有當問題被延伸後,《圍城》劇本的普世性,以及在導演完整的詮釋與保存,才能展現其全部的意義:將瘟疫抽換詞面,故事並不僅限於法國時空,它同時屬於任何因恐慌所引發混亂狀態之處,例如:究竟人是先獲得存在,還是先獲得性向/種族/地緣歸屬/階級的證明?如果這些事如《圍城》所示,並不全由法律或統治者徹底左右,而更多取決於每一行動者的態度,那麼是否有一種意願,能相信在性向/種族/地緣歸屬/階級確認前,人人皆有先驗、值得珍惜的價值?

非常樂觀且欲帶來希望地,劇中迪亞哥以艱難、清楚的選擇,為自由贏得了它與瘟疫間的辯證。在全城人民的疾病痊癒與愛人維多莉亞的生命存活間,他選擇了前者;因為他認為,就算維多莉亞死去,愛的本質並不會消失;相反地,如果為了維多莉亞而犧牲全城,並不能保存愛,而僅保存整座城市的恐慌。由於此清晰的辯證,「瘟疫」確認自己無能為力,因此將整座城連同維多莉亞,一併還給了人們。真正的自由,經過層層透析,在此終於被還原,成為卡繆對生命政治與哲學充滿愛的最終解答。

因此,徐佳華在節目單提及卡繆與巴侯對瘟疫的想像,前者認為是惡的象徵,後者認為代表毀滅力量與隨之而來的淨化與救贖,兩者其實有互相盤整的空間。因為瘟疫首先打開了法律與極權外的秩序,因此人才獲得自省、以及自我規訓/突破的空間。而這種「無秩序的秩序」與真正的自由間,所需跨越、以及反抗的對象,已經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所有人心中,試圖與他人劃清界線、自保、並使他者成為剩餘的慾望。這樣的行動,比起統治者對生命施展之棄置與放逐,在群體間具有更無堅不摧的力量。《圍城》結尾進入自由的篇幅,以大合唱形式呈現,難掩倉促與簡單,然而不掩劇目整體向觀眾拋出的扎實問題(在劇中,迪亞哥已成功解答,但作為示範,那並不代表結束):他者究竟在哪?剩餘究竟是誰?它是實際存在的對象,還是其實定義已先於存在,深植彼此心中?——帶入台灣在地的議題,在畫出異性戀/多元性別、漢人/原住民、本島人/離島人的界線前,是否有一種形同存在證明的認可,足以消弭恐懼,證成彼此的相親?

《圍城》

演出|巴黎市立劇院
時間|2018/11/1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