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後西遊時代《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9月
16
2019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耳東劇團提供/攝影李欣哲、陳九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1次瀏覽
林恕全(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不知道第幾次接觸以《西遊記》為藍本的改編作品了,進劇場之前,多少還是有點猶疑。囉嗦的唐三藏、撒潑的孫行者、只會說「大師兄救命」的豬悟能、存在感薄弱的沙僧,這四個既定的人物形象難以翻動,導致不管哪一版影視劇翻拍重演,能開創的成果皆十分有限。林奕華於2007年導演的《西遊記-What is fantasy?》,結合現代時裝時事,演的不是取經降魔這些老哏,比降魔更重要的,是叩問人性,調伏人心。劇中四大段落 「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和「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一方面回歸西遊文本,另一方面又開展出時代意義,是舞台劇改編西遊的作品當中,極為成功的例子。但那倏忽也是十多年前的戲了。

文學作品的改編與重製,向來是影視及劇場的難題,西遊被改編的次數太過頻繁,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在文本的舊脈絡裡翻出新意,或賦予時代意義,或闡發創作動機,這九九八十一難不斷考驗後面的來者,而來者卻又總是具備無可限量的勇氣,前仆後繼地改編西遊。而《西哈遊記》就是在這樣的勇氣當中誕生。庾澄慶(飾孫悟空)完成大部分的劇中歌曲,配合蕭敬騰(飾火孩兒)獨特高亢的嗓音,二位主演即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也吸引廣大觀眾包括我入場。兩位主演的劇場經驗雖然不多,而歌曲完整度與情感收放,還算中規中矩,每個角色的功能都無可取代,天堂大歌廳【1】其實沒有冗員。蕭敬騰飾演的火孩兒,玩心特重,與魔二代的互動很有看點,較之他先前的許多戲劇演出更為自然,清瘦的形象與沙啞聲線,意外地很有反派感。

主演群在唱歌時的舞台動作似乎還能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如果能配合舞蹈與走位,不致讓專業舞群看起來這麼局外,整體畫面會更加生動,主配角的關係也能夠更為融洽。相對於魔二代五人一組的合唱與共舞,取經四人眾的唱段都是偏向獨立作業,合聲對唱的部分偏少,藉此也烘托出致力團結魔二代的火孩兒,似乎比目空一切的孫悟空還來得有人性。【2】

然而,兩小時多的嘻笑怒罵,間或有些場次演員也不小心笑場,笑鬧基調從劇作名稱到演員謝幕一以貫之,對正劇來說,開場時調侃觀世音的名字這段笑點,雖然能有些許共鳴,但那僅是為了笑鬧而設計,反而有些拖沓;錄用盛竹如慢條斯理的聲音,配合投影扮演如來,即假即真雖然笑料無窮,但這個人物的出現於前無端,於後無著,後半場才突然加入天堂議事的行列,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

喜劇難寫,另一個值得碎嘴的小毛病,就是台灣喜劇常常演到一個階段,就一定要來場比賽,用比賽化解人物之間的衝突矛盾,很偷懶的劇本寫法。天堂大歌廳的衝突,最後是以歌唱比賽解決的,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西哈遊記》的缺點,這是台式喜劇的窠臼,也是創作人集體的噩夢。比較可幸的是,比賽的結果經過計算,象徵搖滾精神的金箍棒麥克風,由庾澄慶傳承給了蕭敬騰,庾澄慶作為整齣劇的發想人原著劇本兼樂壇前輩,這個四天六場的交棒儀式,足堪為樂壇美事佳話一則。

《西遊記》的續作與改編不輟,傳播最廣也最久的應該是周星馳演出的電影《大話西遊》系列,時空跳躍到取經的五百年前,只是時而笑鬧、忽又正經的節奏,把電影劇情弄得有點支離破碎。同為喜劇的劇場作品《西哈遊記》談的則是取經後的一百年,一如明代《後西遊記》的格局【3】,持續為後西遊時代提供新的觀點與笑料,試圖替人物增筆的野心,是這些續作值得一再玩味的特點。家喻戶曉的神魔大戰,透過形象鮮明的人物,開展出一趟民俗信仰文化繽紛璀璨的冒險之旅,無論在哪一種藝術類別中,《西遊記》的故事都會被不斷改寫翻拍重製,而後西遊時代也註定會延續下去。

註釋

1、「故事設定在唐僧師徒取經後千年的故事,玉帝和觀世音成立了天堂大歌廳,孫悟空從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齊天大聖變『歌王』,用全新創作大戰對頭魔二代火孩兒的精彩故事。」,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3105,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報導。

2、領銜主演:庾澄慶、蕭敬騰、馬念先、姚小民、劉艾立;主演代排演員:崔台鎬、鮑奕安、賴盈螢;聯合主演:呂曼茵、吳世偉、廖原慶、蔡邵桓、林玟圻、柯辰穎、賴玟君。名單請見《西哈遊記》於國家兩廳院售票頁面:https://reurl.cc/Va3aW5

3、《後西遊記》,作者不詳,與《續西遊記》、《西遊補》合稱《西遊記》三大續書。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演出|為所欲為音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耳東劇團
時間|2019/09/06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