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徙時代的家庭生活《媳婦的廚房守則》
6月
01
2020
媳婦的廚房守則(表演家合作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6次瀏覽

許仁豪(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齣典型的家庭通俗劇:個人追求與親情牽絆,愛情自主與家庭倫理,兄弟之間既互助又計較,親子之間既相愛又束縛,所有親情倫理劇該有的元素都具備了,家庭成員之間必需要有的矛盾都具足了。而劇本將時空背景設在當代的台灣,非常貼近時代的脈動,把全球化時代,人隨著資本(經濟的與文化的)流動遷徙而引發的問題帶進了情節安排裡。

演出從林惠英(洪仙姿飾)接受模範母親表揚的典禮開始,她的大兒子葉東華(張漢軒飾)以及一生未婚的小叔葉振崗(羅永昌飾)簇擁她上台接受鎂光燈洗禮,民代贈送講座,接著是小兒子葉紹華(林謙信飾)越洋連線,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音樂的他,透過視訊傳來祝賀的消息,最後透過觀眾席中三姑六婆場外音的安排,我們得知林惠英的丈夫早已過世,她一個女人辛勤工作,堅忍不拔,獨自養大了兩個孩子,守寡一生,堅守婦道,還成功培育兩個孩子成為社會菁英,模範母親之名果真名符其實。

接下來戲劇進入一家人日常生活場景,上半部演出家人之間第一個矛盾情結:大兒子的陸籍配偶蘇香媚(李易璇飾)與林惠英之間的婆媳問題。林惠英從閩南家庭嫁入客家庄,早些年為了取得婆婆信賴,努力改變飲食習慣,最後學會做出一桌道地的客家料理。然而,時代變遷,來自廣東順德的兒媳婦,個性鮮明,不如過往的女性願意完全拋棄自我、融入夫家,依舊堅持飲食習慣,婆媳之間因此產生了嫌隙。經過開心果小叔的提點,這家人找到了一個解決之道,讓婆婆與媳婦互相學習彼此家鄉的菜餚,兩人努力透過食物的滋味,靠近彼此的心靈,最後皆大歡喜,矛盾解除。

下半部,小兒子學成歸國後的家庭矛盾,引爆了戲劇行動的展開。小兒子一生成績優異,家人傾盡資源供其一路爬升,最後到了美國知名學府深造,還成功交往華裔富二代女友陳茱莉(周韋廷飾),飛上枝頭作鳳凰。然而衣錦還鄉之後,才是家庭核心矛盾的爆發起點:原來多年以來,兄弟之間一直埋著深深心結,哥哥不如弟弟擅長讀書,早就投入職場,最後到了中國大陸開創事業,因此認識香媚,香媚為愛走天涯,犧牲自己來到異鄉生活,已經讓哥哥心中有所愧疚。然而,母親偏心大小眼,特別寵愛身帶光環的小兒子,返台後的大哥除了照顧家裡生活,還必須每月節餘收入,越洋匯款,供遠在美國的弟弟讀書;而弟弟的社會階級一路攀升,對自己的家裡沒有感念只有羞恥,他努力隱藏自己的家庭真相,佯裝貴氣,為的就是讓富貴的華裔女友接受自己。這隱藏的矛盾,在小兒子帶著茱莉返家後終於爆發,原因在於茱莉吃不慣客家菜裡的薑絲大腸,還作噁到廁所嘔吐,小兒子一心護著茱莉,責備家人,大兒子才將積累已久的怨氣一吐而盡,多年來的矛盾終於白熱化。最後這矛盾又是透過一個飲食儀式化解,母親在兩位年輕女性的呵護下換上高雅西服,吃上一個英式下午茶,三位男士承擔起廚房勞務,以轉換性別分工的方式,準備了一個可以容納所有人選擇的圍爐大火鍋,一家人在這種大熔爐(the melting pot)的和諧氣氛下,載歌載舞,齊聲歡唱主題歌〈媳婦的廚房守則〉,傳播歡樂傳播愛,化解矛盾,迎向大同和樂之家。


媳婦的廚房守則(表演家合作社提供)

編導謝淑靖用一個家庭倫理通俗劇的方式,來處理「當代全球化邏輯下多元文化碰撞」的嚴肅議題,固然值得稱許,但是不論從情節安排ヽ人物設計以及場面調度來說,目前的處理都難免令人有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的感受。

人物在現行的劇本結構裡顯得刻板、成為符號,無法立體化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林惠英成了一個典型的舊時代刻苦女性,作為劇本的核心人物,她的隱忍與內心轉折,都沒有合理的心理動機支撐,而是被化約成表面的語言與食物符號;她的過去成了銘刻族群痕跡的菜餚,然而緣於那些菜餚的生命故事卻付之闕如。同樣的,一生未娶的小叔,除了現身對觀眾告白,說自己是帶有嚴肅靈魂的諧星之外,我們不得而知他為何未娶(只因為他看見惠英寡母帶孩太辛苦?這理由會不會太刻板?),他靈魂深處的嚴肅究竟何在?劇中的人物多少都成了一個又一個浮面的刻板人物。

因此,矛盾的出現與解決,在現行的結構下,便顯得簡化而不具說服力。林惠英與蘇香媚相互學習菜餚的一幕固然輕快有趣,但是以「料理東西軍」娛樂節目式的節奏來演繹這個過程,瞬間讓人物綜藝化、卡通化,跟演出後半的深沉倫理大悲劇氛圍實在南轅北轍,整個演出的上半部與下半部顯得各說各話,兩者之間沒有嚴謹的情節邏輯連貫性,悲喜之間的調節,也顯得突兀,加上場上三塊景片的排列組合過程尷尬拖沓,戲的節奏與氛圍轉換實在不甚流暢。

簡而言之,編導的企圖宏大,但是故事的深廣度不足以支撐。劇中的婆媳以及兄弟矛盾,背後觸及的是時代變遷ヽ價值觀衝突ヽ資本流動ヽ跨國階級,甚至地緣政治⋯⋯等等處境結構的大問題,不是簡單的「保守的中華文化」對上「開明的西方現代文化」可以道盡的。這種簡化的文化相對論,不但抹平了在具體生活處境裡掙扎的單一個體差異,還冒著標籤式解決生存矛盾的危險。

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真的可以簡單化約成「飲食習慣不協調」嗎?中間以實驗性的手法讓人物對著觀眾訴說內心話的橋段,在這樣簡化的劇情設計下顯得十分唐突,在重與輕之間,該怎麼拿捏?在歡快與嚴肅之間,該怎麼合理部屬?飲食習慣不只是一個被消費的儀式或符號,而是織進每一個人物生命肌理與生存掙扎過程的感官記憶,我想都是這齣戲要變得動人,必須再思考的問題。

《媳婦的廚房守則》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20/05/22 19: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