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成長的詩意攻防《愛狗日記》
8月
15
2016
愛狗日記(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0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愛狗日記》是荷蘭克瓦塔劇團(Kwatta Jeugdtheater)改編自莎朗‧克利區 (Sharon Creech)青少年文學得獎之作,一齣關於生命、死亡、與詩的動人小品。若說劇場是本於想像的時空,由創作者的想像、觀眾的想像,抑或是創作者對於觀眾的想像,共同交織而成,那麼兒童劇(或說青少年文學)又有著什麼樣的想像?作為成人的創作者或觀眾,該如何去想像兒童與生命、死亡、詩之間的關係呢?

我們似乎總是會想像,詩是抽象難懂而不可捉摸的(在台灣教育中,甚至是背誦大於感受的),而死亡則是嚴肅恐懼令人心生畏怯的。但是,對於和成人有著不同視野的兒童來說(當然我們每個成人心中,也都有著這麼一個孩童視野),有些事卻是確實又平常的,例如與動物相伴的童年,例如應付老師指令的課堂。於是,「反抗」成了《愛狗日記》第一個彼此理解的橋樑。不以大人的眼光在故事裡裝小,也不拿人生經驗向稚嫩者說教,反而真誠地表達出光譜兩端的不一樣,以課堂上學生傑克(史蒂芬‧史塔法斯 Steven Stavast Jack飾)和老師(阿涅絲‧伯格梅傑 Agnes Bergmeijer飾)的互動,點出了各種抗拒:對於學校功課的抗拒、對於「寫詩很娘」的抗拒、對於重新面對內心傷痛往事的抗拒、對於向別人揭露自我的抗拒。

隨著傑克與老師日復一日在課堂上的你來我往,各種關於「詩」的面貌,一一粉墨登場。很難去推測在不同教育背景中長大的台灣觀眾與荷蘭觀眾,面對這樣的「文學課」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反應,但劇中藉由老師一角所滲透之詩意,卻是含蓄而深遠。台上日曆快速地翻動著,老師也隨之拋出各式詩作類別,絲毫不拖泥帶水。從靜景、敘事到抒情,涵蓋多位英美詩人經典之作,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紅色小推車(The Red Wheelbarrow)》、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老虎(The Tyger)》、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雪晚林邊歇馬(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阿諾.艾德夫(Arnold Adoff)《街樂(Street Music)》、華特.狄恩.邁爾斯(Walter Dean Myers)《愛的男孩(Love That Boy)》,更扣緊了詩句中從文字之美延伸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如男孩硬著頭皮交給老師一篇又一篇的練習詩,文字看似拙劣,像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敷衍交差,但從兩人口中唸出,卻又有著和原作般同樣動人的聲韻與節奏;又或者是劇中以蘋果為題的圖像詩(Concrete Poem),生動響亮的聽覺效果與投影文字組成的視覺畫面互相唱和。一本「詩」的教課書,就這樣在舞台課堂上活了過來。

然而,以文字為載具的詩,儘管訴諸於直觀感受與隱喻想像,有時卻也需要被轉譯。而《愛狗日記》其作為兒童劇場的特定觀眾群,讓「轉譯」成了語言文字與年齡差異的雙重關卡。詩句翻譯本就不易,每一首詩都是從其語言體系中提煉的瑰寶,成分素材不同,要在另一個語言體系中,找到全然對應的方式,自是難以強求,只能在兩難中決定取捨依據。為了因應許多不識字的觀眾們,《愛狗日記》大幅減弱了詩句中「文字」之地位,只在黑板與投影幕上提點了幾個關鍵字,且轉而著重於詩句朗誦的聲音質感。這在劇中中文說書人(竺定誼飾)的安排上更為顯著。既然翻譯字幕不可行,索性讓說書人在舞台一旁同步翻譯,偶爾再以大字報搭配投影輔助,重現詩句的文字美感。說書與場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偶爾也穿梭在故事中,模糊了「翻譯」這件事所創造出的語言邊界,反而讓兩個語言在詩意間彼此流動。當詩句越來越長時,說書人甚至放棄了逐字翻譯,直接讓兩種語言重疊;又或者是字句不斷重複的圖像詩,只在原文詩句的韻律中補上幾個關鍵字提示。雖然譯文中難免還是出現些許生硬的翻譯腔,為了遵照原文詩句排序而犧牲的中文語感,卻也如實(且不喧賓奪主)地烘托了原文語言的音樂性。

「語言」的詩意聲響與視覺想像,在《愛狗日記》巧妙設計的舞台場景與戲劇手法中,自然也被轉化為「劇場」的詩意聲響與視覺想像。西恩.范.盧文 (Siem van Leeuwen,主要負責操偶與投影)與漢斯.堤森 (Hans Thissen,主要負責音樂演奏)兩位表演者,佔據了舞台上與課堂教室相對的另一隅,成為操弄劇場魔法的魔術師。藉著一台鋼琴、效果器,加上簡單的器具,就創造出各種音樂與聲音效果,時而陪襯氣氛,時而塑造敘事背景,更為詩句韻律帶來另一層呼應。而透過攝影鏡頭拍攝的小物件與模型,則成了投影幕上的擬真場景,像是跟著文字在空間中流動的運鏡般,以充滿童趣的想像,建立出一個又一個屬於詩的畫面。

不過,在形式與主題之外,《愛狗日記》最觸動人心的,是劇中如詩意隱喻般不落痕跡的鋪陳醞釀。敘事過程中所有的不經意,都成了留待觀眾一一拾起拼湊的蛛絲馬跡。在老師的循循善誘與學生的敷衍交差之間,根本不是教科書般的新詩百科集錦,而是一場更為細膩的心理攻防。男孩的詩,迂迴著試圖釐清心中一團糾結,有時驕傲著自己也能寫詩,有時害羞閉俗地壓抑著。至於老師,則是一派淡定,丟出更多詩句與之回應。故事的高潮,是學生傑克讀了《愛的男孩(Love That Boy)》一詩後深受感動,終於鼓起勇氣邀請作者華特.狄恩.邁爾斯來校參訪。而他偷偷寫下的仿作《愛的狗(Love That Dog)》,巧妙地讓觀眾把先前那幾首看似拙劣的仿作練習詩串在一起,拼湊出愛犬車禍死亡的故事全貌:紅磚牆內的動物收容所、充滿期待眼神的小黃狗、無數隻等不到主人只好被撲殺的流浪狗、在玩耍時危機四伏的社區街道,最後急駛的藍色汽車像是彗星掃過天空(「天空」正是傑克愛犬的名字)。男孩先前對於作業、對於寫詩的迂迴抗拒,實際上正是其內在面對死亡的偽裝。童年初識的生命課題,在劇中免於大人們自以為是的點破,卻隨著時間流動,在輕盈的詩意醞釀中得到釋放。

如果說成長是不斷的奮鬥攻防,《愛狗日記》則把戰場從具象日常的課堂,延伸自男孩傑克內在自我的你來我往。當我們放下對於權威說教的防備心,沉浸在以詩句為兵器的短兵相交,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不願面對的內心深處,正是詩之戰場。

《愛狗日記》

演出|克瓦塔劇團 (Kwatta Jeugdtheater)
時間|2016/07/23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