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在時序之外《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11月
16
2021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4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自去年(2020)發起近未來想像系列創作構想,已陸續完成《西元二○七○》(2020年9月,彰化縣)、《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靜態展(2020年11月起,新竹縣)【1】及《消失臺北》(2020年12月,臺北市),三項分屬不同城市、程度的工作坊與演出計畫。延續去年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的靜態展,劇團帶領新組成的工作坊成員,自前人靜態展田調、創作而來的八項概念中,挑出感興趣的三項,近一步構思、編劇與排練,最終帶來由三個片段組成的《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以下簡稱《新竹》)紀錄劇場工作坊成果演出。

不同於去年《西元二○七○》【2】在「卦山力藝術祭」策展論述下,強調跨世代觀點的融會,當時工作坊成員招收,有以五十歲年齡為界,區分青年、銀髮兩個組別(後來錄取的十一位學員似乎至多只到壯年),且田野調查、工作坊與演出的期程安排長達五個月之久(5月至9月)。學員人數、年齡跨距及工作坊時數,諸多基礎皆與今年《新竹》有別(今年學員僅五人,期程也只安排9、10月共兩個月)。也許受限於資源、參與人數、期程及COVID-19疫情等各項外部影響,今年很顯然在文本發展、敘事結構與演出構思等層面,與去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儘管如此,《新竹》從名稱到三段演出構成的敘事空間,其時序狀態與生產企圖,仍然值得進行梳理,以持續向盜火劇團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提問,探究其可能性與局限性。

《新竹》的劇名比起去年多了「回憶錄」字眼,當理解到演出是融合多人的經驗與想像後(靜態展與演出,兩階段的學員組成幾乎不同),此指稱比起專指特定人士的記憶書寫,更像是為凸顯本劇連結眾人,以新竹作為交會之地的共筆性質。也就是說,這裡的「新竹」是被集體創造出來的,它不單方面屬於任何一個人,也不屬於目前已知世界的範疇,它指向一個共通的未來。不過,我們尚未抵達2070年,在未來回憶過去,那個關於過去的時間點坐落何處,對觀眾而言可能是過去,或者未來,或也可能是現在。於是,觀眾該如何認知回憶的意義便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回憶是否曾被經歷?被誰經歷?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體會?我,身在何方?再再皆是因某種飄忽的時間設定,形成觀眾不易尋得所處空間,總在異地的抽離感受。因而,當「新竹」成為想像的產物,時序又不只以「過去—現在—未來」排列,甚至狀態可能保持變動時,被某種程度架空的文本,便需要觀眾更富足的想像力來填補,以與文本達成對話基礎。只是,填補需要資訊,資訊一但不足,時空設定原初被期待的可能性將轉向某種局限性發展,致使演出與觀眾的距離在還來不及靠近以前,早已漸行漸遠。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即使如此,三段演出仍存在清晰的共同目標。第一段〈新竹醫療城〉以記者會場景,介紹五十年前左右(2019)歇業的站前SOGO百貨,現在(2070年)搖身一變成為醫療城,是享受全球頂尖醫療、照護技術的所在。透過當事人偽親身經歷的訪談影片(以過世伴侶的頭髮基因進行體外受孕、紐約名模跨海來臺整型為時下流行的亞洲基因等),帶出「新竹」對於身體無所不能的想像世界。接續第二段〈好想回去,哪裡?〉,一位生活在2070年的孫女,被媽媽要求準備阿嬤想吃的食物,於是使用記憶晶片電腦連線,擲筊詢問,意外得知阿嬤念念不忘五十年前的老味道「水潤餅」。而後,現場播放真實店家(德龍商行)製作、經營的受訪片段,又再跳回孫女所處的時空,看她學習如何拿著水潤餅參拜城隍廟的方法,紀錄「新竹」的記憶是如何被遺忘、儲存又拾回的過程。最後第三段〈獨〉,大致以2034年、2047年、2060年等時間點的口述日記,呈現一位主持「摩爾計畫」的竹科工程師,因成功研發AI情感識別運算系統,打算產製一位伴侶相伴的心路歷程。由於肉身會病、機械不會自然老死等懸殊差異,最後在一片昏暗黃光裡,工程師與一盆植物遙望,似乎領略到自己因「新竹」而擁多這麼多,但在偉大的科技背後,也因而擁有的這麼少,某種強烈的孤寂感受襲奪整個空間。

將演出連結起來看,呈現創作者們對於「新竹」未來截然不同的想像場景;然而,所有人共享著「站在2070年回望過去」的守則,運用已知的科技對付已逝的時間,試圖進行改造、重讀與反省的動作,這個「回望、反觀」的目標,正是此時此刻(202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問題並不出在想像未來的各種開放、多元視野,或者從未來反思當前處境的構想概念,而是對未來想像的差異性,能否有效彼此呼應、參照、補遺或擴延,連結不同段落裡的可能性,讓想像中的「新竹」逐漸疊影、清晰與立體。畢竟,彼此定位在接近的時間點上跳耀(2070、2020年),倘若故事各自過於獨立,那麼在時間軸上移動、反覆對話的創造性將會頗為發散、消解。換言之,想對焦的新竹恐將越來越模糊,因為某種程度上,彼此之間的時序狀態已被分離,但連著演出又很難將彼此獨立看待。觀眾在時間隧道裡探索可能性,恐也在時間構築的迷宮裡打轉而走失。

《新竹》作為一個工作坊呈現的演出,也許如前述的角度看待過於嚴苛,但就筆者過去觀看系列其他節目的經驗,記憶裡深深感受到一如本劇節目單所謂「挖掘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3】的企圖心與可能性,因此,深入思考本次觀賞經驗的問題,目的在於期盼著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仍能持續發展下去,以在不同地方穿梭創作的過程中,連結起一個越來越明晰、關於盜火劇團嘗試帶領大眾發展的西元2070年宇宙。或許談時間、談想像、談未來的創作,仍然需要更多一點時間、想像與未來的累積,未來,就持續看下去吧。


註釋

1、展覽手冊:https://issuu.com/sunnymogi/docs/______(檢索日期:2021/11/07)。

2、演出情況敬請參考筆者去年的評論〈以往昔灌溉未至的遐想《西元二○七○》〉。

3、演出節目單:https://reurl.cc/0xnLvo(檢索日期:2021/11/07)。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1/10/24 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