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怎麼說,愛要怎麼做《杏仁豆腐的心裏話》
10月
22
2018
杏仁豆腐的心裏話(亞戲亞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39次瀏覽
葉根泉(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日本編導鄭義信替女演員佳梯KAKO量身打造的《杏仁豆腐的心裏話》(又譯《杏仁豆腐心))劇本,台灣劇場界並不陌生,已被多次搬演,並成為戲劇系課堂練習的範本。此次由亞戲亞推出台灣版,找來編劇鄭義信親自執導,劇情描述平安夜前夕,一對已分手的男女朋友,如何共渡最後一夜,是迎向各自的未來,還是面對過往不堪回首?這樣設定在一個夜晚,一處共同的場景,一條單一主線的戲劇行動(action),編劇並非要恪遵希臘悲劇三一律的形式,緣由只是當初KAKO提出邀約,希望鄭義信替她寫一個劇本,所表達的小小需求:劇中人物一男一女只有兩個人,沒有製景的經費,音響和燈光只能做最簡單的,而且這個演出只有一個晚上。【1】這樣一個晚上的「時間」難以再現、難以重來,暗香浮動於整齣戲的底蘊基調中,使得這齣用簡單設備製作完成的作品,猶如在闇黑的深夜裡面,點燃內心微微亮起的光。

《杏仁豆腐的心裏話》的劇本形式是非常標準的三幕劇「啟、轉、合」,一開始設定在到處堆滿打包雜物紙箱的屋子裡,兩個已分手的男女阿達(彭浩秦 飾)、小夜(賴玟君 飾)邊整理東西、邊因看見這些物件而憶起時往事移。對話中,二人一直未說出口為何愛情無法再繼續走下去的原因,「不再跟我做愛」成了浮上檯面爭執的焦點,最後卻揭露真相是小夜所懷的胎兒死於腹中,如此錐心的傷痛狠狠啃蝕兩人破碎的心靈,兩人再也無法做愛,即使彼此仍深愛著對方,仍無法挽回分手的決定。鄭義信的劇本一方面非常私密,充滿著KAKO個人的情懷,但這樣難以再續的情感卻極具渲染力,讓觀眾沈浸於兩人情意綿綿,卻難以再圓的互動中,亦如時間消逝便無法再現的遺憾。小夜時不時問阿達「可以重新再來?」卻成為不斷重覆的motif(動機),一次又一次更加深生命無可奈何的抉擇與感慨,也像「荒謬劇場」的劇本中,兩人對話中的停頓、沈默,仿若面對生命所帶來的種種改變,毫無招架之力,亦無任何的行動,可以去回應。

另一個劇中不斷重覆的motif,是阿達三不五時地問小夜「你不打算把媽媽接回來?」由此揭露小夜對於家的渴求,對於母親的遺棄與離家出走,一直是內心根深柢固的創傷。一如劇中引用契訶夫劇本《櫻桃園》的台詞,俄國那處被拍賣的莊園亦如小夜自己的家,早已分崩離析、殘破凋零,她正準備離開自母親離家,就是由她負責西梭米的行業,現已停止營業的老家,遺留下是一箱箱猶待整理的記憶。在此同時,又顯露小夜面對母親複雜的情感,既孺慕母愛又怨恨她當年離家另組家庭,卻將小夜遠遠的推開而不顧。所以阿達的建議是基於對小夜的體貼與瞭解,他深知小夜是無法說出口去做這些事情,相對於阿達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不就好了。」但現實上,小夜仍是無法將年老失智到處走失的母親,接回到自己的家,因為她的母親已是同母異父妹妹的母親,在親屬關係上小夜變成一個「局外人」(outsider),同樣地,她和分手的阿達,亦是彼此感情的局外人。這種局外人的孤寂,永遠與他方格格不入的處境,一直是在日韓籍劇作家鄭義信許多作品重覆的主題,最最孤單是小夜也形成自己家裡的「局外人」,即使回到老家的空殼子裡面,永遠無法感受到「家」所帶來的溫暖與療癒。正因如此,小夜與本來可以相濡以沫的愛人阿達卻無法在一起,令人揪心。

如此隱身於後沈重的氛圍與主題,鄭義信採取「以輕馭重」的形式,一方面沖淡了最後揭露所帶來的重量,二方面從輕鬆甚至有點搞笑的兩人互動中,去對比出現實種種的無奈,加諸在兩人身上所負荷的重擔。兩人演員外型上正好一豐盈一瘦削,一凝重一輕盈,鄭義信在台詞的詮釋上,讓演員以不同的速度、力道去說出台詞內在的動機與情緒,兩位演員在表演上看似簡單推展劇情,卻是千轉百繞,要去處理未浮在檯面上,底下龐巨的內在陰翳。實際上,無論整個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塑造,絕對是女大於男,因此這樣強弱輕重的對比,要如何拿捏更需小心。整體而言,彭浩秦的表現有時失之過輕而有點浮誇的邊緣,演後座談中,彭浩秦也坦言,這是和導演工作時,對於角色詮釋互異的內在衝突,他本來的演法是朝較為沈重的表達方式,但最後導演要求輕的詮釋,在逐一的排練中,最後被說服妥協;相對於賴玟君努力讓自己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有時又因情感陷入太深而過於外放。最明顯是在兩人重新回憶在醫院小孩流產的場景,皆選擇將內在情緒調到最大,竭力嘶喊反而讓台詞的重量流失了,如此重擊的方式難以讓觀眾拉出適度距離,設身處地感受到真正的傷痛,這是兩人處理台詞較為可惜之處。

另外,由林孟寰做劇本在地化的編修,除了將人名由達郎和小夜子,改成阿達和小夜,原著所提「鑼鼓五郎」的職業,改成「西梭米」,想吃的「鍋燒烏龍麵」改成「滿漢大餐」等等名詞和台詞的潤飾之外,看不到這樣的在地化和台灣的關聯是什麼?特別是原作所提及日本對於男女地位、職場霸凌、家庭等等主流價值觀,無法轉譯成為台灣「此時此地」的人文特質,與之接軌,這樣的編修僅在外邊縫縫補補,可能需要再細緻爬梳台日之間文化差異的聯結。

無論如何,這次的製作仍是誠摯用心,三面觀眾席的環繞近觀,演員任何動作或唸白都被放大來檢驗,亞戲亞劇團找來原編劇鄭義信,帶領著兩位演員一步一步去探究台詞背後的深意與實踐,雖詮釋的視角不見得能讓全部的觀眾認同,但這樣認真執行的作法,仍值得其他台灣現代劇團的借鏡。

註釋

1、鄭義信(2018)〈導演的話〉。《杏仁豆腐的心裏話》節目單。https://issuu.com/clarakao/docs/dofu_program_bs_65b0a653f2311d/3

《杏仁豆腐的心裏話》

演出|亞戲亞
時間|2018/10/18  19:30
地點|知新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應該為寫實風格的客廳場景,在展演中變得彷若是超越現實的怪誔日常空間,只有偶發的電話才給予這個地方與真實世界接軌的現實感。這些角色的苦痛與社會有多少關係?可能不是重點,亦也難以判斷。(王威智)
10月
25
2018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