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社會觀」《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
11月
25
2019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老子就是要吃海鮮(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1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當劇場表演成為城市日常生活的文化娛樂選項之一,人們不免會在有限時間、經濟等綜合考慮下,選擇只看「聽說很厲害」的演出。而《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接續去年《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一字不改地採用國中生的劇本【1】,並由體制外「小劇場學校」【2】修業二至三年的學員擔任導、表演,擺明就不是能以「很厲害」去期待的演出。但頗意外地,三個流暢銜接的短劇,讓人看得聚精會神,是非同樂會式的認真演出。它雖未以「藝術品」的姿態呈展,卻素樸得令人重新反省「藝術」創作的必要。它並不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而是人人都有表達生活意見的慾望,同時也有諦聽別人的慾望。

穿過曲折窄巷,走進小劇場學校所在的地下室,發現取票、寄物、等候的房間與表演空間是分開的,起初並不以為意,等進入劇場才發現「表演」早已開始,全體演員先進行一段無言的肢體劇,讓演員及觀眾共同暖場進入劇場狀態,緊接著劇情正式展開。舞台基調是黑膠地板和白背牆,僅左側圍著可以進出的布幕,偶爾搬出幾把木椅子做舞台調度。如此簡單空台,恰適合演員和物件的靈便走位,以應付如電視劇般頻繁換景和快速轉場,不至拖曳節奏。而燈光、音樂,都相當貼合劇情所需,達到適可而止的點睛之效。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開場肢體段落(由全體演員共同演出。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或許因題材及敘事節奏的類似,三段戲雖由不同編劇、不同導演和演員組合,銜接起來卻毫無違和感。據說設定的共同主題是「社會事件」及「愛情」,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彷彿無所不在的詐騙,騙財和騙色,猶如社會新聞的獵奇素材,快速剪接,行動迅速,像跑馬燈似奔跑的劇情,人物對話也簡單直接,沒有太曲折細膩的心理描繪。這些題材可能不是來自作者親身經驗,屬聽說瀏覽加想像,但看著看著卻發現其中隱藏一種「想要善良」的純真願樣,這或許正是飽經滄桑、看淡世事的成人們早已失落的願望。

第一段《人生如戲》從少女詐騙富二代的故事開始。富少交給女友存摺加印章當真愛證明,確實如同兒戲,而女友也果然立即投奔真男友,此時以牆上光影戲表現「暗通款曲」的線上對話。扮家家酒般的玩具車和氣球,詼諧有效率地交代富少騎車上街、「恰巧」撞見花枝招展的狗男女、一氣撞死女友而犯罪等有如社會新聞般的事件經過。接著搬出一圈椅子讓人面對面坐下,巧妙演繹出兒子入獄面對老爸、老媽請求原諒;以及富少出獄後成為公司高層、跟屬下開會的人際關係快速轉換(有錢人果然比一般人擁有更多「重新做人」的機會啊)。整體舞台調度頗具巧思而靈巧輕快,相當符合「如戲」的情調。富二代晉身黃金單身漢,受到年輕女員工的盲目仰慕,彷彿正要開啟一段愛情故事時,劇情急收而進入下一個。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人生如戲(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上一代的欺騙,下一代的回報(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上一代的欺騙,下一代的回報》的故事設定也是常見的社會詐騙案:失意上班族想自行創業,「巧遇」算命仙預言他必定轉運,在一舉暴富的預期心理下拿出所有積蓄準備「投資」。不過故事急轉直下,主人翁因女友機智而被及時阻止,還將詐騙同夥咖啡女老闆也逮捕入獄(女友哥哥剛好是警察)。咖啡店老闆是一個單親媽媽,入獄後小孩頓失依靠,出獄後母子陷入貧困走上集體自殺,到此為止都不出社會新聞集錦的套路。奇妙的是主人翁一直縈迴於心頭的「內疚」感,他認為「加害人」的下一代是無辜的,從因果關係來自己卻也成了讓他們陷入不幸的「加害人」,劇終他決定領養倖存活下來的小孩。

《老子就是要吃海鮮》也是從社會詐騙案開始。吸毒青少年為騙錢勾搭被繼父性騷擾的少女,用旋轉燈和歌曲簡單交代廢青的調調,不料兩人擦出真情,少年劫財後並不劫色,但少女清醒後卻因心碎又得不到家庭支援而自殺;這使離開感化院後的少年感到萬分內疚。奇妙的是連偵辦警察也覺得「內疚」,對出院後的少年不離不棄,終於使青少年迷途知返,找到投考警察學校的人生方向(吃海鮮莫名成為「警察同伴」的代語)。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老子就是要吃海鮮(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國中生的編劇技巧雖然稚嫩,對社會的認識傾向眼球化,彷彿照單全收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們必須汲汲營營於財富巧取和掠奪的世界;然在這種世界中,作者們仍試圖找到人可以善良的理由。在劇中表現為無由而起的「內疚」。「內疚」其實出於一種對他人命運的連結感,是人性善的本能。我不禁自問身為成年人,是否深深被自我負責的意識所支配,習慣將別人的不幸與自己的責任冷靜切割開來,所謂各人造業各人擔,畢竟與自己無關。這種無感,把我們分化為一個個孤立的絕緣體,且不自覺用堅固的冷漠和自私來「保護」自己。打破這種結界的,難道不能是這種素樸的內疚感?使我們在別人的不幸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受到大眾傳媒的影像,劇本充滿「光速」跳躍鏡頭語言,如何轉換成現場物質做象徵敘事的劇場語言,變成導演和演員們的最大挑戰。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極簡地運用劇場元素,角色轉換也很清楚,因此流暢地完成其劇場敘事。演出者年紀比編劇們年紀大上一輪,但完全沒有批判或顛覆這些文本的意思,反而以無比誠懇的態度去「諦聽」劇作者想表現的意念,試圖準確地以劇場形式表現出來。就這一點,我不僅覺得,這群國中生甚至比藝術大學中主修編劇的大學生還要幸運,後者的編劇課習作,鮮少有被正式搬演的機會,儘管同校中各種大小製作不斷,絕大多數還是以經典劇作和當代知名劇作家的作品為本,而未給這些習作實驗性演作的機會,更別說一字一句不改的尊重了。

是否我們太習慣以仰慕的角度接受藝術?從學習到欣賞都是。往往一進劇院,就誠惶誠恐地「解讀」藝術家對生活或社會的詮釋,彷彿我們自己匱缺對生活的意見,萬一解讀不順還會產生自我焦慮,渾然忘了藝術本來是為了讓我們的感覺豐沛、奔流、活化,從情感的斷崖處重新生出連結的渡橋。《我們__國中生的劇本》中,沒人要講大道理,只有一方想好好表達一個故事,另一方用心諦聽一場別人的故事,而某種同感汨汨流淌其中,這似乎就是劇場存在最簡單的理由。當這種劇場交流的過程成立時,即使國中生的劇本,也是值得諦聽的。


註釋

1、《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來自宜蘭礁溪國中三年級的三十六個學生,在表演藝術老師林文尹規劃下,各以社會新聞為題材,創作了十二個劇本的演出計畫。一次三個劇本,為期兩週,從2018年起已演出六個,筆者所看為「下半場」的前三個劇本。

2、「小劇場學校」為資深劇場人溫吉興發起、出資、組織的非營利團體。有別於一般學院系統強調劇場「專業」「人才」及「技術」培育,重在開發劇場「勞動者」的人格特質。參考官網https://ltschool.mjkc.tw/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

演出|小劇場學校
時間|2019/11/16 14: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