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單的形式中觀想藝術的生成原理《極地少年—吉希》
1月
21
2021
極地少年─吉希(多元藝術創作暨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2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一群人圍成圈,熊熊的篝火在圈內燃燒,也許有故事、有舞蹈、有歌吟、有歡宴飲酒、有特殊的儀式進行著,這些情境在戲劇人類學的視域裡,都是表演,也是文化的成形與累積。當我們再從這原始素樸的表演型態中去觀察,不難發現形式的簡單,卻能含蘊強烈的能量與感染力。

回歸形式的簡單,卻能含蘊強烈的能量與感染力,也是當代歐美兒童劇場的主流,那彷彿是聆聽來自遙遠且古老的召喚,向著原始儀式、直觀詩性之中去挖掘創作的礦源,奔放的想像由此而生,至善美感由此興發。近來台灣兒童劇場的創作,有些創作者與劇團也逐漸跟上這股思潮,精神上的返璞歸真,越能心領神會而在形式上道法自然,打破低幼可愛化、綜藝化的單一兒童劇模樣,藝術的境界更有靈韵。

極地少年─吉希(多元藝術創作暨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DotGo劇團《極地少年吉希》首次演出於2018年的DotGo兒童藝術節,經過兩年的沉澱再細琢重現,就戲的情節來說沒有修改太多,十分簡明不複雜,簡言之就是極地少年吉希曾是部落長老的父親過世不在之後,家裡失去榮寵地位不再被關照,連分食獵物都被排擠,於是吉希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冒險打獵,但族裡的大人不相信他的能力,跟蹤之後才發現了吉希能順利且輕易獵熊的秘密。單一的故事線,沒有旁枝末節牽絆,也沒有太迂迴跌宕的冒險與衝突事件,就是一鼓作氣地直達祕密被揭露,使人看見吉希的勇氣與智慧。不過,長老擔憂吉希是有魔法蠱惑,乃命族人跟蹤吉希想探知他打獵的祕密,此過程安排互動,邀請現場小朋友成為族人一起同行,這個互動設計依戲的情境來說是適宜的,但演員與小朋友的問答及帶領發現祕密的節奏,如能拿捏更俐落不拖沓,整齣戲會更有快狠準的快感,故事內在的激情也會更迅速爆發。

吉希面對族人詢問秘密,非但毫無掩飾,反而大方分享,甚至把獵到的熊肉與族人共享,其心中的大愛,超越了他的年齡心智與胸襟,對照之下,長老與其他族人反倒有些愚昧小氣了。然而,這齣戲編導並無意去製造對立或紛爭,也沒將長老與族人的角色直接二分成壞人,只是透過在極地求生基本的飲食需求滿足中,去凸顯人性的自私或慷慨,最後證明愈是慷慨的人愈是有福之人。

為了呈現冰原極地的酷寒荒涼,這齣戲的舞台布景採取了極簡的裝置,幾片可移動如帆船的白色布景,有時像冰山,但組合起來又可以像圓形冰屋。沒有其他綴物的充塞,空曠可以引發諸多想像。四個演員既是說書人,又同時身兼幾個角色,但角色的出入替換並未紊亂,反而一直保有著舒緩有致的說書韻味。很多時候,當說書人述說完故事台詞並未下場,還是坐在場上旁觀,看著故事被立體演繹出來。那種看似旁觀卻又介入故事,也成為被觀看的一部分,構造了這齣戲的骨幹。

而這齣戲在音樂、樂器、舞蹈和服裝上的用心,都努力創造契合極地原住民特色,例如取材自然的木枝繫上弦而成的樂器,造型如弓也經過考究。雄渾沉厚,富有原始氣息的歌舞,加上創造出來的原住民族呼和動作,形成一齣充滿儀式性的兒童劇,召喚著觀者共融共感。

《極地少年—吉希》

演出|DotGo劇團
時間|2021/1/10 14: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