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太陽花——《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3月
28
2022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8次瀏覽

陳正熙(駐站評論人 )


回到「群賢樓」

以立法院為中心的棋盤區域,雖然位在這個城市的權力中心範圍之內,週末夜晚,卻是人車稀疏、幽暗靜寂。從「群賢樓」前開始,隨著手機 app 的引導,走在濟南路、鎮江街、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上,聽著化名林菸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公民運動」)參與者的聲音,敘述他身為內部工作人員(負責物資管理)的經驗與感受,和現場聲音的歷史紀錄,模擬感受當年運動期間的移動與停駐、參與和旁觀、興奮與失落。從當下的立足點回顧那二十多天的激情狂飆、對峙衝突,最後在林菸不時因哽咽而斷裂停頓,充滿悔恨、甚至怒氣的告白中,回到「群賢樓」前,結束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的漫遊。

我,當年始終冷靜(冷漠?)地旁觀運動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八年後的此時,「參與」了運動?

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是2021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最新演出版本,兩個版本的主要內容相同,差別在於結尾:2021年版本結束於當年的現場聲音紀錄,2022年版本則結束在主人翁林菸的最新一段訪談,他在訪談中描述了目前的生活現況,和當下對那段經歷的心情感受。

林菸的告白,不只回應了前一版本聽/觀眾對主人翁現況的關切,其實也更有效地凸顯出「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經驗,可以如何影響我們對那一個巨大的社會事件的了解,乃至於對其後效應的理解與評論。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的失落

2014年的運動,可以說是2016年政權轉移的先聲,亦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正當性,和當前兩岸關係主宰觀點的基礎,從「反服貿」的特定議題關注,到全面性的「反中」氛圍,似乎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從這個角度思考,因立法院的程序正義問題而起的社會運動,本質上,或許更像是政治敵對勢力的對決,重點不在引火的「兩岸服貿協議」立法爭議,而在於不見政黨身影的政黨競爭。參與運動的學生與社會團體成員,無論其政治意識型態或政黨認同傾向,身處在越來越尖銳的對立態勢中,面對越來越強烈的、順利解決爭議的壓力下,個人理念、辯證思考,還能有多少真實意涵,我無法否定,但確實有些疑慮。

少年林菸參與運動的經驗,和他之後感受到的失落與絕望(或醒悟?),也因此有了真切的和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他的回顧、敘述裡,幾乎沒有任何與運動主軸及相關議題(反服貿、立法程序、兩岸經貿)的敘述,也不曾針對他加入運動的思想基礎或行為動機,提供任何線索或提示;他從未對任何政治性議題表達明確態度或看法,而只有對運動當中,直接或間接相關人士的直觀感受和批評。在訪談中,雖然不時觸及社會運動中的個人欲望、人際互動、和政治操弄的威脅,但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曾深入探究,更甭論對運動全體的思考與評價。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整體言之,整個演出內容就是個人的、瑣碎的、直覺的、情緒的、沒有思想脈絡的「漫談」,作為社會運動的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價值可能有限,但在戲劇呈現的框架中,特別是加上最後一段充滿個人情緒的訪談,竟有了某種重要的「祛魅」的意義:運動當中那真實而瑣碎的諸多細節(有沒有 FIN 以外的其他運動飲料),無關宏旨但真實的欲望(組長的名分與權力),和莫名所以的矛盾衝突(二樓與一樓之爭),是多數評述(無論正反)未曾揭露,或未曾認真看待的面向,而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在他被送到醫院的那段時間裡,運動領導階層作成退場的決策),他的所作所為的「瑣碎」與「無謂」,會不會就是運動本身的「瑣碎」與「無謂」?更重要的,林菸最後的破滅與悔恨,是否更對照出運動之後的政治現實演變,也就是這段「共同記憶」如何被綁架、濫用、私有化的過程,如何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體悟,並不必然會導向創作者所期待,對這段歷史記憶的「再書寫」、「再創造」,在當代的社會情境中,如《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這樣的演出型態,會不會很快地就被淹沒在各種推陳出新的「漫遊」或「沈浸」體驗中,或者迷失在去脈絡化的個人主觀偏見裡?我們在耳機中聽到的,會不會其實是我們自己所思所想的回聲?我們以為自己了解社會運動的本質,會不會還是無法擺脫在狂熱與犬儒之間反覆擺盪的命運?

因此,站在夜深人靜的「群賢樓」前,想像當年對峙的雙方如何觀看彼此,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義憤情緒時,我理解到:真正的同志與對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演出|本劇場
時間|2022/03/17
地點|立法院周圍街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餐桌劇場《Hmici Kari》中的主要人物Hana選擇回到部落銜接傳統的過程,正是不少現今原住民青年面臨的境遇,尤其在向部落傳統取材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裡開闢新的途徑,一直是需要克服、解決的難題。
5月
20
2024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