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外,人生應再以詩意拓展想像《學名:Musicis Animalia》
7月
03
2020
學名:Musicis Animalia(吳子齊提供/攝影楊詠裕Jordak)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9次瀏覽

張敦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人的生老病死一生,之於戲劇是亙古不衰的議題,在架構不變的前提下,不同時代翻轉、曲折出不同面貌;是以,「細節」將成為此類作品的主要看點,因為只有殊異、繁複的細節能使人反覆信服,此一結構的恆定性。說起來,這是個技術上有些奇怪,又無可避免的事實,即:在內容幾乎一樣的前提下,觀眾樂意以不同形式、話語複習一模一樣的內容,且接受度非常高,與之相應的交換條件是,細節處理必須能開出不同花朵,才能使人重新發現「作為一種群體動物,我們能十分安心。」因為,自己與他人並無不同之處,想像的共同體因此重新堅實地凝聚起來。《學名》正是將整體主軸服貼在該領域中的作品,藉不同生物特質比喻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串成一齣調性輕盈的音樂劇。

《學名》的細節在於透過十二種動物來依序比喻人生不同階段,包括蜉蝣、狐獴、蒼蠅、猴子、樹懶、鳥、螞蟻、螳螂、海馬、狼、蚜蟲、人,其中有些動物的引用及編寫為整體敘事帶來了詩意。例如,現實中螳螂在完成交配任務後,母螳螂會將公螳螂的頭扯下吃掉,於是擔綱婚禮橋段的「螳螂篇」,新郎便不斷提起已經在天上的岳父、爸爸,以及在座的岳母、媽媽;這種殘忍的玩笑,恰好帶給故事一種綿密、延續、具有發散力的世故感;事件表面反過來,都還有充滿皺褶、不為人知的內裡。此外,現實中蚜蟲的生命只有短短幾週,因此擔綱老死前親族醜陋爭奪家產的「蚜蟲篇」開頭,蚜蟲爺爺指出,自己已經活了三個禮拜,也該到了處理後事的階段;這樣映襯修辭的玩笑,也折射出人生無常,老的定義並不限於七老八十,而可能三週後就需直面死亡的可能性。音樂層面表現出彩的則有「螳螂篇」跟「狼篇」,相近的場次卻表現出不同音樂風格,以旋律反映人生的多樣與複雜性。


學名:Musicis Animalia(吳子齊提供/攝影楊詠裕Jordak)

然而整體來說,如果這十二場戲串起來的是某人的一生,觀眾其實無法掌握此人清楚的輪廓。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編劇從出發點就沒有想塑造誰的一生,而單單是想以人之一生的普遍性作為思考,這種立場,意外地將全劇拋入尷尬處境,因為「一生」的概念如果沒有掛在特定個體,便自然而然因為不指定性、不具可辨識的個體性,而陷入永恆的時間。作品如何從敘事上處理這種拖曳著永恆時間的處境?是道困難的問題。

對編劇而言,有一種逃開此尷尬的方式,即更加深入、妥善運用每種動物特質,產生轉喻及詩意,使得全劇具有開放、想像,甚至使人警醒的可能(如上述螳螂與蚜蟲的例子),但此作現階段,這種運用並不深入。許多動物的運用僅是為了娛樂效果,沒有跟真實人生處境產生互文。例如「蒼蠅篇」擔綱青澀愛情萌芽的人生階段,劇情衝突建立在男女兩隻蒼蠅討論約會應該吃屍體還是大便,並不斷以「吃大便」為哏,博取觀眾笑聲。蒼蠅的不定性、敏感,與複眼的生物特性,其實與初戀的敏感、躁動非常近似,但編劇並未以此立足發揮,反而抓住便宜的雙關哏不放,支撐整場的一半以上的歌曲。而「樹懶篇」有隻節奏快速、特異的樹懶想要多運動、出去闖蕩、看海,其他樹懶卻慢吞吞地認為太累了,不願配合,全篇吸引觀眾注意的手段,也只建立在樹懶極緩的步調,但這些個性上的殊異,和同儕間對未來有不同看法的狀況,究竟能產生什麼關聯?筆者不得而知。

其他簡單而及格地將人生處境與動物特性連結起來的例子,包括「猴子篇」與同儕、霸凌、自我認同問題的呼應;「鳥類篇」與遷徙、成長的關係;「螞蟻篇」與出社會工作繁忙的處境等等。這些例子也僅滿足於「不出差池地將演出時間填滿」,並沒有表現出我們對這些動物刻板印象外的想像力。對編劇而言,《學名》若想更近一步成長,「詩」的成分需要跟「戲」成等比。藉由動物特性對人的處境進行嘲諷、翻轉、點亮、重新編織,劇中有少數幾個成功案例,已經自行為更好的未來開拓出方向。

另外,如果想發展成完整製作,還有幾個問題必須解決。第一,轉場;讀劇會以及階段性呈現常無提供充分的條件來處理「轉場」,其似乎也不在應該或首要的處理範圍,觀眾大多也願意安靜等待演員更衣準備。但在此作中,多達十一次的轉場,也已考驗觀眾的包容極限,編劇、作曲或許應該共同將此問題列入考量,不要全權交給導演,因為人生的轉場本身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動物間的外型轉換,可以是show,也可以帶戲,如果就此放過,實屬可惜。第二,篇幅分配;目前的幼年與青少年成長期基於不知名原因,佔了全劇一半的篇幅,令人困惑,也讓前半段充滿兒童劇調性。除非這是創作者想要前進的方向,否則必須要解決為何成長期並沒有被處理的特別細膩,卻仍佔了這麼多場景的原因。

整體而言,以讀劇會規模來說,《學名》無論編劇、詞曲、表演(不少場景甚至丟本)皆出人意表,表現出未來發展的潛力。雖距離完整製作,顯然還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但台灣音樂劇的多樣性已經就此在南村劇場埋下種子。在此,遙寄予此作品深深祝福,望詩意能在劇目成熟時,透過生物多樣性這樣理科之視角,揉合文字、歌曲、表演的豐富結合,在觀眾腦海裡持續湧動。

《學名:Musicis Animalia》

演出|林品翰、吳子齊
時間|2020/06/26 19:30
地點|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