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台人物,敷演風華《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探春》
6月
05
2014
探春(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8次瀏覽
紀慧玲(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光劇團近日連演「紅樓夢中人」二齣:《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探春》,節目冊內頁為讀者/觀眾貼心羅列京、崑、川、越、豫、黃梅幾大劇種搬演過的紅樓戲齣,略作端詳回想,紅樓故事鴻篇巨帙,搬呈於舞台果然惟人物是瞻;劉姥姥、王熙鳳、尤二尤三姐、晴雯、襲人,以及寶釵黛三人,構成了解及進入寧榮二府豪門深宅的關鍵路徑,尤其荀慧生二尤、童芷苓的尤三姐、越劇「徐派」的賈寶玉、梅蘭芳的黛玉,以及台灣豫劇王海玲的劉姥姥,舞台形象既立,神韻鮮明,協助觀眾簡明化故事中人物諸般複雜世情與愛情。就以《探春》來說,這位未曾於戲曲舞台出現的女角,為了此番出場,節目冊也邀得名家連書數篇,為的就是豐厚人物形象,讓《探春》的編劇立意從紅學深海裡浮翩出來。

魏海敏主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是編劇陳西汀、童派名旦童芷苓版本,1990年童芷苓以傑出藝人身分來台,協同台灣演員張安平(飾尤二姐)、朱民玲(飾秋桐)、曲復敏(飾賈母)、楊傳英(飾賈璉)於國家劇院登台盛演此劇。童芷苓嗲圓脆口的嗓音及念白,是地道的京腔京調,八面玲瓏的身段作表及神態,創造了「鳳辣子」與當家主子的雙重形象,陳西汀的本子更是讓王熙鳳辣嗆得令觀眾頗有「節節敗退」、「無力招架」之感:遭逢此對手,莫說尤二姐,就是(觀眾)你我恐也是死路一條,活路難逃罷!

2003年國光搬演此劇,魏海敏搭配王海玲的賈母,氣勢加乘,也讓當時一心回歸梅派路數的魏海敏突出了舞台另一表演形象,連接之後更上層樓的《金鎖記》曹七巧與《孟小冬》,魏海敏開展出全面型的當代京劇表演家風範,其不拘流派,巧變聲腔,尤其刻描人物神態,勾掘深層心理,出入寫實與寫意之中游刃有餘,幾已臻化境。此回重飾王熙鳳,爐火純青演技自不待言,在老編劇家與童芷苓創造的白描鮮活人物個性底,更添人物心機深沈陰狠細微變化,好比木刻版畫再往內裡下刀,立體感於暗處倍生,尤其導演及舞台美術、燈光、服裝的加持,王熙鳳任一場次的出場無不鋒芒奪目,貴氣逼人;影響所及(也或許是當代作派習然)也讓舞台一干人等(除尤二姐之外)無不慷慨激昂。若說國家劇院舞台規範必得超大比例的舞台布景覆蓋全景,因此門扇、垂帳均巍峨壯觀,但也不得不指出,舞台視覺或凝重(如門櫺、燈光),或繁彩(如服裝、垂帳使用的印染),層層疊加的結果,原劇原有的自然作派已為雕鑿取代,但覺奢華有餘,留白不足。

比如王熙鳳第一次出場(不計序場),但聞樂隊全開,管弦鑼鼓齊鳴,門扇燈光出現紅、藍、綠變化,委實讓人驚愕。各式服裝,賈璉身上「貝殼花」從領肩、前 襟、肩袖一路綴至下襬;丫環們腰帶長及腳踝,走動時擾亂舞台動靜;平兒的平袖不知為何多縫了深綠袖口;賈珍戴了金邊冠帽;賈母紅藍配色,後肩垂著兩條暗紅披帶;王熙鳳更有藕、白、黃衣紅花紅鞋、翻領、亮藍、仿旗裝的外翻袖口、黛紅等各「色」變化。這些配色,均與杉木色澤的空間、簡約的明式傢俱不甚搭調,而垂帳印染大花混沌一片,左右「癱」開,也難有持家緊飭之感。燈光,獨唱一律收光偏暗,唱詞一歇即全景開亮,幾次紅藍綠變化都讓宅子顯得陰氣森然。全堂率皆如此,眼花撩亂之餘,只覺國家劇團貴氣儼然,「鬧」趣消淡,而統攝美感的依歸究竟是劇本屬性,還是場地屬性?一個不精確的感受是,經過雕琢,王熙鳳與曹七巧已然融為一體,曹雪芹的透達與張愛玲的冷峭竟已合而為一。

二台戲,人物前後串連,魏海敏的王熙鳳在《探春》裡依舊神采奪人,劉海苑在2003年版本也是秋桐,灑開了火力,重辣了些,在筆者未觀賞場次的《探春》趙姨娘一角,聽說更駕馭有加。陳美蘭(飾尤二姐)這次嗓音狀況不佳,緊促得很。筆者觀賞場次的趙姨娘由朱勝麗飾演,鄙俗、粗放皆有層次,收放恰到好處,很能表現人物。然後,看到的是國光目前所有的二線演員,在《王》與《探》分別有鄒慈愛的賈璉與賈政,王耀星的王夫人,羅慎貞的賈母與周嬤嬤,陳長燕的尤氏與司棋,以及幾位小花臉陳清河、許孝存、陳元鴻。鄒慈愛、羅慎貞近年表現愈發穩定成熟,陳長燕表演靈活為可造之材,然二線演員與一線演員不僅資歷有別,年齡斷層更為明顯,行當不齊也頗為無奈,武生王逸姣必須扮演老生賈珍,程派旦角王耀星獨特唱腔無法改變,這些人作為一堂戲,常常讓人出神,可用之兵兵源不足,台灣京劇該如何唱下去?

於是我們看到了國光藝術總監,也是國內重要的京劇編劇家王安祈為黃宇琳量身打造的《探春》。

黃宇琳自復興劇校、文化大學畢業後,並未落腳國內唯二的兩家公立京劇團,長期與台北新劇團李寶春合作,雖精研舞台歷練,但仍未獨當一面。近年反而在小劇場贏得不少聲譽。探春其人,敏銳精幹,審時度勢,嚴守禮教,或許正合於黃宇琳求取上進同時守節持靜的個性,王安祈愛才用才,恰如其分。但綜觀《探春》全劇,過於拘謹的演法,安全界線的用嗓,讓探春這個人物顯得過於平板,比如一開場海棠詩社的姐妹論詩,少了少女情味;與母親趙姨娘初交手,冷淡或公理態度不夠分明;兩場菱鏡對照,心理戲層次不足;抄檢大觀園與搶救司棋,該威厲或激動,也未表現開來;末了遠嫁海疆,一切枉然,下場也少了身段迂迴。總之,劇本已亟力安排唱段讓探春表現,但唱腔無法拔立,硬生生就讓王熙鳳與趙姨娘的唱做搶去丰采;人物形態塑造上,無法脫去規矩,創造表演手段,一板一眼之間就只剩故事推進,不見人物。的確,在部分關鍵劇情上,比如一開場詩社是否點出探春性格,與母親第一次交手話語不足,只見趙姨娘「自白」得多,與王熙鳳交手也未給予據理力爭的對白篇幅,這些關於探春的念頭、態度、個性在劇本裡仍有補闕的空間,導演也應給予更多協助,但第一次挑大梁,黃宇琳小心翼翼,未能於小處用力,大處灑開,像極了探春貞定一面,卻無有跌宕起伏。

《探春》編劇手法既傳統又創新,敘事傳情多用唱段,人物衝突不多,兩場菱鏡對照用以點出探春與母親趙姨娘心結,幾次「你是從我腸子裡一寸一寸爬出來的」的哭天搶地,固然撼人,但關於趙姨娘為何如此鄙俗?探春為何如此絕情?線索並不多。然,編劇以一人(探春)大寫榮寧二府興衰,以母女情結縮影豪門家族外顯勢力、內逞私鬥一面,布局完整,結構清晰有力,放在紅樓劇目系譜裡,《探春》占有一席之地毫不愧色。只是,舞台視覺與前一齣《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一樣,滿台華服,「花色」齊開;舞台設計自上而下紙(絹?)條、白燈、紅燈籠低矮垂落,寫意風格與全堂實景多有扞格;菱鏡面積偌大,母女兩區位用垂帳區隔,有欠高明;最後遠嫁一場,人頭狀彩球極其陰森,斷線的風箏意旨強烈卻也突兀。許多意象,集中出現於下半場,節奏也忽而加速轉進,連同三段舞蹈與現代音樂配樂,在傳統基調上添色,這些「加法」是否必要見仁見智。跟《王》一樣,空缺的與溢出的,都不是這兩台戲才出現的現象,台灣京劇必須接受現實,但也不能迴避檢驗,一路以來,良善的讚美甚多,不同的審美觀也該有評論餘地。就讓這篇文章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來關切台灣京劇嚴峻的未來。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4/05/31 19:30《王熙鳳大鬧寧國府》、2014/06/01 19:30《探春》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光劇團多年來致力於打造、推出的京昆劇精品有口皆碑,其成功的特點,我想得力於在人物塑造上取得成功,而其人物塑造的著力點正可以上述的「節奏緊湊的戲劇情節」、「人性的深挖」、「細膩的演出」三方面作為歸納。
8月
10
2023
無論是屢次藉由背躬變臉處理「雙面蛾眉」之旨、或是因賈璉喪子的忽視而決定痛下殺手的心緒轉變,更可見劇作家與演員試圖尋找出王熙鳳為何非置尤二姐於死地不可的理由,使其在此事件中減輕其善妒、更多了幾分女子在婚姻生活當中的無奈。(蘇恆毅)
2月
28
2018
王熙鳳之後,其表演已非流派藝術與傳統行當的借取、挪用與拼合。後來的幾次重演,可預期魏海敏對曹七巧的演繹方法回流至王熙鳳,轉為表演張力與情節脈動的控制與斡旋,尋得「陰性書寫」與「向內凝視」的脈絡,形成「文學的表演化」與「表演的文學化」。(吳岳霖)
2月
05
2018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