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凌越起飛的惡龍《齊格飛》
6月
17
2014
齊格飛(Terry Lin 攝,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1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龍」,一種不存在的生物,跨越東西方的集體心理投射、一個民族的想像與象徵,在東方牠是權力的代表,西方卻將它視為邪惡的力量,無論如何,都代表著一種超自然力量的意涵。一個華格納、四種表述的「華格納格命指環」進入第二週,四部曲第三部《齊格飛》中的屠龍任務,就交給擅長處理東方儀式敘事的EX-亞洲劇團(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來完成。

屠龍的故事跟革命相差不遠,不知道自己身世的孩子被撫養長大後,不畏恐懼的他被利用,鑄劍展開一場屠龍大戰,屠完龍的他後來發現真相,決定離開他的養父,接著喚醒美麗的未婚妻,並繼續自己的冒險旅程。也就是說,英雄必須經過屠龍(推翻邪惡權威)這個過程,才能醒悟找到自我。那麼,EX-亞洲劇團在《齊格飛》的這場演出中,究竟要用什麼方法來「屠龍」(革命)呢?很可惜,這場演出空間渙散、導演手段不明、敘事手法陳舊,置演員於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最後只能行禮如儀地勉強說完這故事,將整個劇場包括觀眾,都給惡龍(『僵化劇場』彼得.布魯克語)給吃掉了。

先來談形式,演員身著黑色基本服,戴上民族色彩的頭套、服飾、配件後,輪番扮演劇中角色(除了齊格飛與弗旦兩個角色是全場連貫),而沒戲的演員坐在舞台一旁。這種角色與扮演的當場置換,加上演員說唱及肢體性的表演,令人感覺到譬如印度卡達卡利(Kathakali )、東南亞民間傳統戲劇、甚至是歌仔戲的野台演出,這樣的演出跟現代劇場不同,程式化的動作說唱方式及音樂結構,也沒有鏡框式舞台嚴謹「第四面牆」規則所欲達成的幻覺效果。也就是說,在演員、觀眾的戲劇默契之下,一同享受(場景與歌舞表演)故事的再現。

但是在《齊格飛》的演出中,又不完全是上述的傳統形式,因為沒有自己的表演系統,演員各憑本事(自己的訓練背景),所以訊號紛亂無從對焦,加上又有現代劇場的規則,譬如沒戲的演員正襟危坐側台,似乎要讓觀眾覺得他們不存在,而這份暗示又跟演員當眾穿戴配件、轉換角色的時刻衝突(觀眾無法覺得他們不存在),所以兩個系統都沒有發揮到長處,反而是兩頭皆落空。

雪上加霜的是,沒有加分的舞台空間,舞台設計未克服原本不良的廠房劇場空間,以致於空曠的場域無法聚集演出能量,加上導演缺乏舞台區位的想像(傳統民間戲劇,舞台更簡單),舉「屠龍」場景為例,這隻多人操作的龍偶,沒有利用山丘後方的空間製造懸疑,屠龍的齊格飛也未奔波於山丘的各區位,來製造戰役的慘烈,結果是兩方大剌剌一左一右,毫無懸念地交戰以敷演故事。可想而知,在未處理的空間及缺乏想像的走位之下,讓一票精彩的演員(王世緯、周明宇、陳柏廷、劉毓真、劉嘉騏、劉唐成、劉巽熙和辜泳妍)是多麼困難地擠出表演空間。

戲的開始是導演本人身著打領帶襯衫、西裝褲,從山丘走下舞台拾起一個古老的寶盒,然後《齊格飛》中各方搶奪的指環,導演設定唯一把鑰匙,故事中這位現代人曾再度出現舞台。在故事的詮釋上,導演意圖將神話故事裡頭,各方爭奪的指環(權力象徵),化為現代人想要打開古老寶盒的慾望,寶盒裡裝的是什麼,觀眾並沒得到答案,不過更可惜的是,導演這唯一的詮釋卻也無疾而終。

走出劇場,可以感受到EX-亞洲劇團,是非常認真並艱鉅地,迎戰華格納這隻來自遙遠萊茵河的經典巨龍,但是作品的成敗,往往就是那麼一線之間,民間傳統劇場的精彩在於演員的表演,在於跟觀眾的親密關係,回到核心價值,或許打領帶的導演,才可以真正擁有,可以打開古老寶盒的「指環」(鑰匙)。

《齊格飛》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06/14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視覺極大化的母題貫穿拉夫拉的歌劇製作,以強烈的燈光,搶眼的布景,吸睛的機械,企圖與華格納強勢又繁複的音樂一較高下,而視覺語彙編織的敘事,訴諸的可能是感官多於理智。(王寶祥)
10月
22
2018
無法無天的齊格菲總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就像孫悟空一樣。孩子們樂得看著鑄劍專家怎麼也鑄不好劍,只會夸夸其談,而少年齊格菲兩三下就成了;孩子們樂得相信舞台上這一切的發生。(羅志誠)
6月
20
2014
導演以一貫風格化的肢體設計和簡單的出入調度,說、演了一齣青少年自我認同和心理成長的傳奇;然而,浪漫古樸的詮釋策略,全然不敵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為大日耳曼民族精心雕琢的神話結構,迷走在華麗的鋪排和想像之中。(傅裕惠)
6月
16
201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