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天地圓滿、徒留空缺《花神祭》
9月
22
2015
花神祭(張震洲 攝,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70次瀏覽
葉根泉(特約評論人)

作為編舞家林麗珍「天、地、人」三部曲中,承接第一齣《醮》(1995),到最後一部《觀》(2009)之間的《花神祭》,自2000年首演,巡演海外多年後,三度搬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從過往的軌跡重新回溯,更能清晰看到《花神祭》所占的位置,及其展現林麗珍的身體技術與空緩的美學,所貫穿三部曲內在深層的底蘊。但此同時,此次演出明顯看到一些團員內在能量的不足,與身體技術無法一致的空缺,這亦是無垢舞蹈劇場日後所要面對嚴峻的考驗。

《花神祭》以〈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時的變化,來展現天地萬物消長與運行。如此大自然力量的穿透,正是被遠古的人們視為不可預測、無從理性理解,超乎常人的控制而心生畏懼。因此,儀式祭典的產生,便是古代尊自然為神,在儀式的召喚下,無論是神、是鬼、是靈、是身,都可以從無垠的宇宙中,被誠心虔敬的邀請過來,跨越時空、古今、生死的阻隔。而這樣的儀式性,實為貫穿三部曲的中心主軸,在《花神祭》內,化身四季各有顯現的靈體代表,具象化此一精神感召的力量。

因此,每一四時的大段,都有其主角來引領觀眾進入其內在幽微的意象思維,無論是〈春芽〉將陰陽二人的軀體交相融合,呈現生命的萌芽與相遇;〈夏影〉表現原始的慾望與能量的爆裂;〈秋折〉水靈、風靈以肢體及布帛的延綿牽引,表演出猶如徜徉在河岸芒草裡的一艘花舫,秋靈女神端坐其上;〈冬枯〉以男冬靈獨舞的瞬間爆發力,傳達即使近乎冬枯凋零,猶能在最後時刻奮力一搏的孤絕。這樣的表現元素不難從生命環境周遭,去找尋到相對應的心理感知,與對於四時繁盛至榮枯的無常感慨。因此,相較於《醮》、《觀》,《花神祭》更容易讓觀眾找到切入觀察的入口,藉以進入宇宙萬物精神純化的過程。在林麗珍的舞作裡,是以「緩」──時間的「時延」(duration),來中斷觀眾在觀看的當下一種延續性,觀眾誤以為舞台上的舞者是靜止不動的,卻在這樣的不動之中,時間的流逝所攪動內在能量的衝擊。可惜此次《花神祭》硬生生安插了中場休息,將此「時延」中斷,造成這樣的延續性蕩然無存,讓時間的流逝被迫拉回現實的狀態,觀眾也無從進入向內中軸的觀照,得以持續不間歇地鑽進沈潛的意識深奧之海。

而在表現形式上,林麗珍早年和蘭陵劇坊導演卓明合作《九歌》(1985),已用到芒草作為演出的道具,她要求演員要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如風吹拂過芒草的感覺,感受其一點一滴地擺動。在此次《花神祭》的〈秋折〉中,兩女手執芒草,既以具象顯示秋天芒花搖曳的景緻,同時意象隱喻神女出巡的行列,如隊伍前導執拂的儀仗,內在意涵更聯結到與《九歌》精神相契合的〈地〉篇,在《九歌》原編劇奚淞的筆下,想要呈現:「整個舞台可以說是古代祭神歌舞儀式的神壇……歌聲中,草葉飄搖,女神的花舫向河彼岸的男神趨近。反覆的歌聲逐漸轉低,成為野地和風似的輕柔吟唱。」(註1),〈秋折〉裡林麗珍親自吟唱的歌聲,加上巴烏與僧波鑼,透過聲音去召喚一些很原始、非語言、無從定義什麼的冥想狀態。《花神祭》開場的全體古靈出列,再一一退位,由春、夏、秋、冬各擅其場,不同於後來的《觀》以布幔區隔舞台空間,如卷軸開展每一場與場之間的變換。《花神祭》則是完全的空場,僅以燈光來分割空間,因此,各主四季的舞者要以更強大的內在驅力(inner impulse),來發動每一場的轉換與內在風景,這對團員而言,是更嚴苛的挑戰,在於毫無舞台布景的遮掩,一切都必須實實在在的圓滿飽和,稍一鬆懈,台下觀眾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其內在的不足。

無垢團員延續平日的身體訓練,如前團員李銘偉所述:是從中軸脊椎的中心點出發運作,通過中心圓往四方擴散,並隨著中心軸的帶動,將力量貫通到各個關節及身體末梢。並且藉由「緩行」,團員鄭傑文加以闡釋:「揚棄掉日常的任意隨便,因此發展出來的身形不向上、不自矜,所有的力道含藏不外顯。」(註2)這樣的力道,要表現出「含藏不外顯」,卻在〈夏影〉、〈冬枯〉兩支以男舞者為主力,又要表露陽剛暴烈,與母性柔情的〈秋折〉形成強烈對比。此時便需要達到「舞者即巫者」的氣場,把人本身的靈魂交換出來,去投向內在的極致,在身體的氣色之間,凝聚了一股力量。但19日晚場的演出,非常明顯體察出兩支夏、冬之舞,男舞者都未能臻於力量飽滿的內在脈動,不僅難以超越所有俗世存在的能量,亦無法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個原初、純然的世界,中間產生極大的空缺,最後男舞者發出獸類的嘶吼或啜泣,來掩蔽內在能量的不足,卻欲蓋彌彰,更突顯舞者的無力。

這亦是預示無垢舞蹈劇團潛在所要面對的危機:如此嚴謹的身體技術是需要時間日積月累的訓練,卻還不一定可以從一些舞者身上看到立即成效,更突顯平日訓練工夫涵養的重要不能懈怠;而這樣的身體訓練卻因現實經濟的因素,無法長期留住團員。因此,最後會因演出個案才臨時徵召,彙集過去團員和現行舞者一起工作,在這樣時間的壓縮之下,只能努力做到重現復刻過去的舞碼,卻難以保持住過往長期蘊育作品所積累的能量,並在舊作的框架底下,無法再形突破與進階。這樣呈現的結果,也只能讓看過無垢以往舞作的觀眾,徒呼曾經滄海,不勝噓唏!

註1:奚淞 (1985) 〈九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月11、12、13日8版。

註 2:鄭傑文 (2010) 〈究竟肉身──略說無垢舞蹈劇場的身體觀〉,《十年一《觀》》。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84-101。

《花神祭》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5/9/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花神祭》淺藉四季更迭之演繹,深入生命真理,將智者觀境而轉心的意境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方便法門,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作品。(余俐穎)
9月
28
2015
「沉緩」用於形容這個舞作並不合適。猜想林麗珍老師並非「選擇『慢』」,而是「放棄『速度』」。因為「放棄『速度』」也就去除了具侵略性與競爭態度的行動,使得所有的角色都極具靈性。(王昱程)
9月
21
201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