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外的歌與海洋 《038》
12月
08
2016
038(黃阿鶴 攝,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6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進到《038》花蓮場的表演場地,【1】起初你會感到小小神秘與浪漫,藍色憂鬱、波光粼粼、視線暗的可以,尤其看戶外演出的悶熱與興奮(尤其好發於台北以外)。隨著演出展開,藍色憂鬱漸漸被灰色無奈侵蝕,即便最後高潮幾秒,回過神來,卻留下更大的無奈、諷刺與傳統的不可能性。

印象中的原民舞蹈劇場創作,吟唱總是關鍵元素之一,「以歌入舞」作為方法處處可見。無論是蒂摩爾古薪透過傳統樂舞的韻律與節奏感,作為開啟身體的鑰匙。或是Tai的工寮林班歌、布拉的部落卡拉流行金曲,連結當代原住民情感與處境,更別說早期原舞者於舞台再現部落歌舞。聲音,從舞者體內發出,無論振動到誰的、或什麼樣的身體記憶,總還是有出口,有個試圖與身體連結的依循。莊國鑫的《038》有點特別,舞者從頭到尾沒開口唱一句,這麼說,倒不是因為原民劇場非唱不可的刻板印象,也不是說開口就一定好。對我來說,更有意思在於,這樣的選擇反映了什麼?不唱,總有不唱的意味。

回到《038》那群灰灰的人,也許有些線索可循。

隨著火車到花蓮站的廣播聲,一群人身穿灰色長袍,腳上是灰色短襪,從泳池旁的階梯依序下來。面無表情的他們像極了一群魚,在看起來波光粼粼卻其實沒有水的泳池中,伴隨久久揮之不去的消毒水氣味,細碎移動、細碎踏步、細碎擺動,整齊劃一地機械式行進。他們牽手,與其因神聖莊嚴而緩慢,不如說是因不確定而顯得遲緩。踏步,再怎麼用力,隔了一層襪子總難接收大地的反饋。跑步,卻總在原地,即便舞者排著如火車座位般的行列,伴隨行進式的節奏,奔跑再賣力,還是在原地。唱歌,嘴都被自己的手摀住了,還唱什麼呢?

這群人,於是追不上現代,也連結不了過去,卡在沒了水卻充滿消毒水氣味的泳池裡,卡在現代國家自強的教育體制裡,卡在不斷將部落青年送出、觀光客送入的火車裡,卡在現代化看似進步卻其實沒有方向感的前進裡。只能看著投影幕上的山海月亮,聽著空氣中漸漸傳來兒時部落老人家工作時吟唱的歌謠,【2】如某種召喚般,瞬間,解放機械式身體好像成為可能,灰色的人們開始繞著泳池奔跑,旋渦一樣向中心聚集。他們牽手、擁抱,不再是面無表情的那種,這群從小與莊國鑫學舞,後離家求學的女孩們,臉上泛起了一絲激動。不可諱言,隨著部落歌謠漸漸傳來,音樂堆疊的澎湃高昂,以及眼前舞者向中心擁抱的圓圈,加上從前面反覆壓抑的身體動能,到後段部落歌謠的召喚,所有元素加乘下,某種程度上,的確達到了今晚的高潮,但一兩秒後,無奈與諷刺也隨即襲來。

到底「家」是投影幕上的山與海、音響傳來的部落歌謠、以及聽到歌謠後馬上軟化的身體?還是那些被卡在泳池中、被卡在國家、教育、現代化裡永無止盡卻原地踏步的前進呢?後面奔跑、擁抱的高潮越是感人,歌謠、音樂越是澎湃,關於家,就更顯諷刺,關於家的距離,就更顯遙遠。莊國鑫在節目冊中用了舞者Ipun Kanasaw的話「我是主人還是過客?離家越久,越是模糊。」被現代化俘虜已久的身體,想必不可能只是音響中的歌謠、投影幕上的山海可以召喚回來的,《038》前長後短的段落分配已透露(以歌謠出現為分水嶺的話),機械化、僵硬細碎的身體發展許久,歌謠出現到結尾相對簡短。

回過頭來,如果這麼看舞者從頭到尾沒有開口的選擇,也許有其邏輯了。就像進不了身體的海洋,只有充滿消毒水味的無水泳池與屏幕上平面的大海。歌謠也進不了身體,於是也出不來,只在離家的孩子耳邊與腦中叨絮著,精神上也許成立,但召喚終究存於想像之中,身體或許還是那個在現代化下每日汲汲營營的軀殼,以歌謠作為過於迅速的轉接,則更顯諷刺與無奈。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家雖模糊,卻也因模糊而有可能,定位則是必須的。我想莊國鑫的觀察有其道理,選擇自強國中的泳池作為首演之地,嗅覺與視覺上均加乘了現代化建設與體制下身體的破碎與異化。但關於家,或許太快給出了回家的途徑,家好像又遠了些。

註釋

1、《038》花蓮場於自強國中游泳池進行,台北與高雄場則於一般劇場中進行。

2、此歌謠名稱為sa bi yo'c yo'c。為阿美族部落老人家一邊除草一邊唱的工作歌謠。資料為編舞者莊國鑫提供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6/12/3 19:30
地點|花蓮自強國中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中的推、放、舉、撥、奔逃與相擁中,看到認同的錯亂與記憶的殘破;舞作編者一再透過他的舞蹈創作,搖醒那些在記憶中沉睡的人,莫忘自身最初的形象。然而,那形象究竟是甚麼?我們如何知曉它的內涵?(石忠山)
1月
23
2017
透過《038》所提供的路徑,去捕捉痙攣的成因,最明顯的,莫過於人的離鄉與返鄉,透過反覆出現的火車影像,以及伴隨著阿美族語的站名廣播,提醒著人與故鄉的距離。(盧宏文)
12月
31
2016
單一的身體表情,於劇烈的堆疊中,竟也產生情動式的感性形式。舞者身體勞動與體能耗竭創造的知覺傳導,透過音樂賦加渲情強度,在幾乎無法辨識的臉孔,刻意(?)抹除個體差異的持續律動,逼使觀眾去感知律動,進入身體質感。(紀慧玲)
12月
19
2016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