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素豐富國樂色彩《綻放》
1月
14
2017
綻放(新竹市立青年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0次瀏覽
陳姵霖(表演藝術人士)

近年來,國樂在台灣受到外來音樂影響,不斷地有不同形式的展演方式,結合新銳與傳統演出風格,在轉變的過程中也不斷充實發展。

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在指揮家蘇文慶的指揮下,演奏出多元能量的國樂曲目,從演出節目的雅俗共賞,可見選曲,曲目的用心,演奏融合東西、古典與現代國樂,由氣勢浩瀚,極快的演奏速度:劉長遠《茉莉花開》揭開序幕,優美旋律之後帶點中西交替的音樂風格的蘇文慶《綻放》,繼之是二胡協奏、王丹紅的《弦意嶺南》,此曲充滿濃濃的傳統柔美韻味;聽起來異國風情姜瑩的《絲綢之路》;運用西藏風格素材富有旋律感、富節奏性曲風的揚琴協奏《雅魯藏布江邊》I.情歌;演唱淒美愛情故事的關峽《霸王別姬》,藉虞姬深情唱段;最後壓軸演出流露出樸實自然的樂曲風格蘇文慶的《風獅爺傳奇》,每一首曲子,每首音樂作品充滿著細膩多彩的音樂語彙,令人耳目一新,難以忘懷。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曲目是姜瑩的《絲綢之路》,音樂的骨幹充滿濃厚的民族風格,曲風多變,需要有極度高的演奏能量才能駕馭。樂團的二胡聲音,旋律拉得非常優美,低音大提琴的陪襯音量控制得宜,中阮聲部演奏全曲的主軸,使音樂不斷向前邁進,手鼓與排鼓增強音樂的節奏性與曲風,手鼓演奏者拍子非常穩定,與嗩吶有者對話聲的感覺,最後在一大群的音堆中一層一層不斷堆疊,推到音樂的高潮快速結束,具有聽覺震撼與過癮。

另一首曲目,蘇文慶的《風獅爺傳奇》也難以忘懷,作曲家鮮明的音樂形象描繪出曲中之思想情感,音樂開始以行板速度進行,悠揚的曲調描述美麗的島嶼,風聲呼嘯夾雜在優美旋律中此起彼落,心情隨隨著音樂蕩漾。笛子聲音很柔美,琵琶聲音細膩,笙和二胡的的聲音如歌似的演出,在聽奏中,腦海裡浮現很多美好畫面。美中不足的地方,排鼓和定音鼓聲太大聲,聽不太清楚主旋律中阮和大阮聲。樂曲銜接第二段快板速度出現,此段描述風獅爺與大自然的災害,對抗著音樂聲響大多以鏗鏘的節奏,氣勢澎湃;擊鼓者打點非常的穩,帶領樂團速度非常穩健,嗩吶聲高亢嘹亮加深了音樂的情緒。曲末,以慢板呈現,美麗動聽的曲調再度展現在旋律中,笛子為主軸,聲音控制得宜。特別一提的是,結尾用傳統木魚和金屬打擊樂器和二胡的聲音把音樂拉到非常寧靜的地帶,聽起來很安詳很美好,到最尾段竟又是鏗鏘有力的結束,令人驚艷,很特別的結尾結束。

二胡協奏《弦意嶺南》,二胡主奏滑音與裝飾音和顫音,技巧高超令人驚艷,和樂團協演,傳統音樂的韻味拉得非常到位。

看完演出,值得我們審思的是,跨領域是一種開放的態度,接受一直融合與突變的產生。在不同的曲風形式與領域之間,再創造、轉變更多可能性,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嘗試、碰撞,相互理解、幫助取得平衡,滿足每個人。當代國樂曲在音質、音域、音色都有所變革,在此場音樂中,包括濃厚民族音樂色彩外,音樂的新素材、內容與形式,實驗的、多元的、異國的,多元文化與元素的概念,反映現代的觀眾口味多變、自主意識形態的提升,也間接改變了演奏家與作曲家的創作和演出形式。

《綻放》

演出|蘇文慶與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
時間|2016/12/24 19:3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