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黃粱一夢》
5月
14
2012
黃粱ㄧ夢(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3次瀏覽
楊純華

雖然講的是「黃粱一夢」的老故事,打的卻是「新國劇」標籤。「國劇」有其歷史語境,是1926年一批留美知識份子,在對西方劇場有所瞭解之後,回過頭來思考中華戲劇出路時提出的一種新劇樣式。導演(黃盈)一直強調余上沅當年說的話,「國劇」就是「中國人用中國材料去演給中國人看的中國戲」;早期國劇運動提倡者借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創辦了戲劇系,除了引進國外劇場機制,還借鑒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企圖從民族根性挖掘戲劇養料,搭建「寫意」與「寫實」之間的橋樑,針對的主要還是當時普遍流行的易卜生式寫實主義話劇。後來,由於師資貧乏,戲劇實踐不足,再加上藝專學子對於融入舊戲元素的國劇理念產生分歧,認為提倡「國劇」毋寧是一種歷史倒退,因此國劇運動持續不到一年便漸趨式微。「國劇」的藝術理念,是對五四以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反思。導演在這裡提出「新國劇」,應當是有意呼應國劇運動對於傳統與革新這層關係的探討。

不過台灣觀眾對於舊戲新編也不陌生,今番要看的是,北京人如何拿自身背負的傳統來做革新的文章。看得出導演卯足了勁想要呈現原汁原味的身體動作「譜系」,演員各個一身絕活,舞臺就像諸多武林高手的炫技場,純正京腔道白、蘇州評彈、昆曲、秦腔、太極拳、水袖功、圓場功、刀槍把式、草書……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絕。

盧生的夢境更是一個符號堆疊的場所:朝服穿脫喻示宦海浮沉、京劇勾臉喻示年事漸高、狂草書法喻示指點江山、水袖舞蹈喻示開土鑿河。只是,「黃粱一夢」的「黃粱」,似乎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生過程,如果說,夢中這些切斷敘事關聯的符號是有意營造一個反自然過程的話,那早在國劇運動時趙太侔就已說過:「戲劇的反自然運動,是比較任何藝術困難些,因為他的內容是人生,表現的媒介是人體,語言動作是人的語言動作,與人生太直接,所以超脫也太困難。」(《國劇》)包括感歎人生的唱詞諸如「嘆生平、無運道、家貧窘、年紀小」,是否也像舞臺上重複出現的道具那般,僅是爲了物盡其用?而倘或一枕黃粱的主旨真的那麼重要(「煮熟一鍋黃粱米的時間裡思維很可能已經飛揚了一輩子。」導演語),最後盧生大口吃著黃米飯時,夢中清河崔氏女卻又真的出現,更不知是為那般,難不成是「永劫回歸」?

中國人的思維裡,夢的邏輯與現世無異,不像西方人的夢,講求隱喻跟轉譯。前述符號的堆疊,對於不熟(或太熟?)中國元素的西方觀眾而言,自然有其致命誘惑。只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倘若一直處在低階靜止狀態,看不到能指鏈的流動,那就會如同盧生壽宴上魚貫而出的各色物件:寶蓮燈、朝服、黃粱米……除了成為擺設,難賦深情。簡言之,夢境沒能成為一個更豐富的能指。

看戲過程中,總是忍不住聯想到《蝴蝶君》,同樣是符號「攻佔」敘事的典型,西方觀眾愛看,東方觀眾就不免興味寥寥,更有一種被你借了老祖宗去洋人面前「耍寶」的心情。當然了,演員實打實的舞臺功底還是表達了十分誠意,除了慰藉敘事上的不足,也讓台灣觀眾看到了少有的表演力度。

雖然黃米飯的香味在演出中一直提醒觀眾,「人間氣」才是重點,但在舞臺呈現上,由於背負了過重的歷史傳承意識,使得原故事中追名逐利的人世欲求略嫌冷調了,盧生大半輩子的榮辱沉浮,因此上多少有些空洞、不真切,無法經由深切的「入」而體認痛定思痛的「出」。倘或不能藉此重溫「黃粱一夢」,反被舞臺上的炫技喧賓奪主,那其實故事是不是「黃粱一夢」,真的不重要。

《黃粱一夢》

演出|黃盈工作室(北京)
時間|2012/05/11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則古老的「度脫」故事,是否成功地影射現代中國大陸的爆發夢,也同樣在這點不徹底上墜落了下來,很可惜;還有些中國象徵也有點用過頭了;但瑕不掩瑜,這戲還是很值得台灣有心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劇場藝術家借鑑。這條路雖也在台灣發展了數十年,但這精準、透徹和游刃自在,卻不是很多人可以企及。(林乃文)
5月
16
2012
劇終黃粱大夢醒來後: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但是那然後呢?真的只能如導演安排的,盧生的最後一個動作,繼續在這張畫的凝視下,裝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吃了起來,有飯吃就好了嗎?(謝東寧)
5月
15
201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