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建構與行為《社交場——透明》
8月
24
2017
透明(簡子鑫 攝,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駐站評論人)

身體有意無意的行為,往往透過他者(the others)有目的的詮釋,讓行為形成有意義的指涉。這其中關係到行為訊息的編碼、傳遞、接收、解碼、再詮釋,整體的意義建構過程,是這場隸屬於「社交場」之《透明》的重要焦點觀察。在這次展示中,表演者展示的抽象亦或是具象的身體行為,以及觀者有意無意的加入行動,再加上作為第三者的我,在當下所接收到的訊息極為複雜,三者出現的意義也超過這次我預鑄的想像。

孫尚綺的《透明》,每場以長達一百二十分鐘的表演,從表演者所執行散發的肢體動作、服裝象徵、空間尺度為基調,經由演繹語言、聲音、遊戲、獨白、扮裝...等多種人類行為、身份、慣習等作為展示抉擇與動機,達到符號多義性,並詮釋關於意義形成的因素。這場充斥性別、社交(溝通)的符號流動裡,在美術館以「觀看」為域定特徵之下,所有的訊息流動潛藏在私密的心領神會之下,無法張揚,也不能明說。隱晦之詞,似乎只能透過當下的訊息接收,才能悉獲感知這場《透明》的編碼用意。

意義,可以解釋為一種思想,一種認知,甚至是一種智識自由的象徵。在《透明》中出現的五位表演者,他們的身體,無疑地可以解釋為各自獨立行動的媒介場域。以日常肢體語言表演的橋段為例:兩位身穿旗袍高跟鞋的女子,透過肢體間的空間距離與關係,遠、近、張弛、收縮、或走、或趴、或躲、或靜止、或追逐,彼此相互苗頭較勁,看似勁敵,又看似夥伴,在她們的行動裡,流竄著雙人身份的浮動關係。創作者似乎欲從空間尺度來闡述人與人之間不斷變動的身份與人生際遇的無奈,彼此較勁的消長之間,攻擊與被獵殺都是不得已的自保行為。因此,表演者身體所承載的意義,透過「行動」、「關係」與「部署」的表意,成為「社交場」中被「透明化」的媒介場域。

另以抽象肢體語言表演的橋段為例:有一名外籍表演者坐在椅子上,一位華籍女子站立於後,兩位各以自身文化語言,透過交替念詞以及各成脈絡的序列,唸出阿拉伯數字並累計超過五十個數以上的時間。這時數字的球拋出場域,觀者如何接下此球?如何解釋意義?是刻度?是時間?還是各種量數的想像?抽象的意義,之於表演藝術而論,我們可以說,在表演的形式當下,意義的形成在於表演者與觀者之間的「默會致知」之程度。兩者之間彼此獨立卻又共融、共生,抽象的多元意義,不直接闡述創作者的真正意圖,而是讓觀者自行解碼再詮釋。因此看似簡單的人類行為,當它被放置於如顯微鏡之下,放大數千倍後,在眾目睽睽之下,時間與空間無形之中放大了它的定義,眾人所見的靜止區位、所聽到的流逝數字,可能是自己的心跳,也有可能是悼念集體青春流逝的見證。因此當我看到被數字下了蠱惑的觀者與表演者,除了注視與被注視之外,疑惑、空虛、莫名的氛圍更讓觀者呈現不知所措的孤寂感。

孫尚綺編導的《透明》,與其說讓訊息清晰易懂,不如說是透明後呈現複雜的思想交戰。表演者之一陳武康,以說書人的方式,說著自己家人的故事,這段只說不跳的橋段,正說明意義建構在於共通語言的共識。倘若沒有語言脈絡的統一,聽者無法理解故事的含義。換言之,《透明》呈現出「表述」是一種洗滌過程。身體的語言性也是一樣。最末段表演者集體脫去外衣之橋段,或許可以象徵褪去多餘的社會包裝,僅以赤裸、相互依附的接觸關係,將所有隱晦的訊息減到最低,直搗皮膚接收溫度、重量、信任等形式,宣示身體的純淨與真實。或許這場演出到最後,是彰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重要性。當然你也可以解讀,最終這一切是要對網路世界的提醒。

文末。週末下午的觀者將展廳擠得水泄不通,移動時是動或靜,甚至是簇擁隨行,在行進移動的過程中,甚至可以說是用「包圍」「突擊」這種帶著攻擊性的行為來形容這場展覽的戰爭。當開放性的場域充斥集體慾望時,作為第三者的我意外觀察到這場意義建構與行為,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這群「民兵」的壓迫。儘管如上述筆者所言,這場在美術館強調《透明》的所有訊息流動,需要細緻地觀察與體悟,但在龐大民兵的空間壓迫下,作為第三者的我,卻無法有更多的體悟與心領神會處理創作者精心為觀者設計的精彩橋段。唯有比民兵更狠更快更敏銳地覺察下一個更好觀賞的地點,否則被拋置於民兵設下的場外可能性更大。之於此,期盼場內部署與規劃能再進一步改善。

《社交場——透明》

演出|孫尚綺與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7/08/05 14:30-16:30
地點|北美館一樓103展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