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將高度悲傷的情緒沈澱與轉化,創作者賦予了《桑步》強烈的儀式感,作品也以接觸即興的身體表現,與現場即興演奏合作,營造屬於獨特的死亡儀式美學觀。其極致理性地處理舞段結構與動作風格,又以自然流露的感性來設計劇場元素的投射,使此作的表現有別於其他類似議題的詮釋。(石志如)
5月
11
2020
《Factory動力舞台實驗2.0》舞蹈脈絡清晰,在舞作中反覆出現結構性的宿命論,也出現具有選擇逃離的命運論,最終結尾讓方士允有創造機會、扭轉未來的意涵──由於人生有太多無可奈何,因此舞作讓這三種可能性在攪動與重塑中自體辯證,終歸會有一個來自內心的答案。(石志如)
6月
24
2019
觀《微塵共感》的舞蹈呈現,似乎以自然界的「蝴蝶效應」為鑑,藉由人體的行動,啟動空氣、溫度、濕度的質變,從看似無形的時空,展現微量子碰撞後難以估計的能量與影響力,而白柱體的變態,即是這項質變的證體。(石志如)
6月
10
2019
劇本書寫以大量口語化台詞表述……從平凡的話語對白中,抽絲剝繭地處理夫妻之間,面對家庭與教育問題的情緒、內心掙扎及思考邏輯等鋪陳,更利用人類對待寵物的溺愛方式,巧妙地諷喻人類餵養式的教養問題。(石志如)
5月
06
2019
在這次《到達了沒有》製作中,我想以兩首利用劇場懸吊概念,挑戰肢體逃脫地心引力可能性的作品:林依潔的〈蹦・舉・騰・思〉與羅文瑾的〈深淵Abyss〉作為「如何看懂現代舞?」的討論。(石志如)
4月
25
2019
《開Jam有藝思》以跨域Jam之名,除了大展音樂、舞蹈、繪畫的獨立性,也在影像「有意」從他者視閾觀點進行表述,亦可作為無形之力的干涉。(石志如)
3月
29
2019
《牽出合走》多以「關係的建構」來處理肢體的發展,如力量交替、呼吸律動、眼神凝視、情緒渲然等,明顯地為這首作品的動作風格確立一個方向。(石志如)
3月
14
2019
《不要臉》的創作可謂擴張至整個空間,甚至算計了觀眾使之促成作品的完整性,因此當大眾踏進實驗劇場的那一刻,都成了《不要臉》的表演主體。(石志如)
3月
11
2019
除了上述借用道具,成功營造憂鬱症與躁鬱症,所面臨的生理疾病表徵,舞作也透過分身們的獨舞,用鮮明殊異的動作質地與性情,展現主人翁矛盾、苦悶、作繭自縛的多重負面想法,並闢出一條蜿蜒交織,卻不被外人理解的深邃迷宮。(石志如)
1月
15
2019
〈Identity〉透過抹去身份的肉身,藉由墨漬侵入的隱喻,有著強烈對自我主體認同的壓抑。墨,亦可延伸〈遊觀〉的塗抹行動與對後殖民的反動訴求,亦呼應〈Runway〉那存在於過去時間裡被掩蓋的身份。(石志如)
12月
28
2018
透過多媒體即時觸動技術,製造一種無法預設立場、不仰賴既定文本、可能產生多元的符號資訊,讓觀者依其個人經驗解讀,使作品的符徵具有多樣的詮釋意義。(石志如)
12月
26
2018
這齣《倩女・幽魂》不僅忠於徐克的電影版本,其舞蹈編導與舞者表現,更完全忠實地呈現角色人物的情感,而至於如何突破文本或超越/顛覆電影的預設立場,我想是作為觀者的最大期待。(石志如)
12月
20
2018
一場關乎表演者們及觀者們,非常私人的、個人的驚喜。因此,當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切皆與在場所有人理解世界的方法有關時,這也造就所有人擁有跳舞、觀舞的選擇立場及詮釋舞作的意義。(石志如)
11月
20
2018
從自我認知、劇場抽象形式、影像與實體的身體性表演,以及關注社會普世價值的高度批判,透過雙重性鏡像的語言折射,浮現一種離身的虛擬美感。(石志如)
11月
05
2018